在中國,很多家長都有過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孩子年級越高,陪伴的時間越長,更讓人心塞的是,越高年級,有些題根本看不懂,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是在打兩份工,白天要上班,好不容易下班了還要陪孩子寫作業,真的是無縫對接。 根據《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中國91.2%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堅持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報告還指出,我國中小學生日均寫作業的時長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75.79%的家庭曾因“陪寫作業”產生親子矛盾,還有些上升成了夫妻之間的矛盾,每天因為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各種吵架。不少家庭反映,陪寫作業降低了生活幸福感。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很多孩子都很排斥家庭作業,他們認為這是讓他們不能自由玩耍、不能看電視、不能游戲的“罪魁禍首”,從心態就帶著排斥,如果家長在陪讀過程中言行不當,會“火上澆油”,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孩子不僅不愛寫作業,甚至課堂上不能專注地聽講,嚴重到不愛上學也都是有的。 這里總結在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孩子最為反感乃至憎惡的七個行為,希望各位家長可以對照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共同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創造一個寬松自在的環境。 行為一:催與孩子寫作業中出現最多的毛病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形成對應關系,在陪孩子寫作業中,父母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各種催: 快點吃飯,吃完飯后趕緊寫作業! 還不快點,看看都幾點了! 還有數學作業,快快快! …… 有調查顯示,孩子最討厭的問題就是:每天放學回家,爸爸媽媽問的那句“作業做完了嗎”。這句話就像家人一進家門直接問你“飯做好了沒有”一樣,惹人厭。 因為,它傳遞給孩子的一個信息是,爸爸媽媽關心作業,勝過關心我。孩子不是不喜歡寫作業,而是不喜歡我們的溝通方式。 趙薇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中有這么一個片段: 畢勝男回到家里,看見女兒茜茜正在看動畫片,二話不說就催著女兒去寫作業。 茜茜哭著說:我不想寫作業,我要看動畫片。 畢勝男態度強硬:信不信我會把家里的電視賣了! 茜茜情緒爆發:我討厭媽媽,壞媽媽!我討厭媽媽,媽媽你走! 茜茜的這種激烈對抗在家庭中是比較少見的,或者說屬于初級階段,更常見的是孩子的消極對抗,用磨磨蹭蹭來表達對父母各種“催”的不滿以抵觸,這樣的話就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磨蹭——父母催促——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孩子越磨蹭,父母越催促,最終陷入一個死結中。 正確做法: 張嘴催孩子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還是因為孩子沒有跟上你的節奏,所以你覺得他慢?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本來就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吃飯比我們慢、洗漱比我們慢,不是因為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真正的評判標準是同齡孩子的速度。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允許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為心急指責孩子。他們可能已經拼盡全力,只是還達不到你的要求,別太苛求孩子。 此外,父母也要反思一下教育方式,比催更有用的,是放學后給孩子留出20分鐘時間。 有一個教育觀念:孩子的差距,往往都是由放學后進家門的20分鐘決定的。 孩子剛放學回家,不必著急催著他去寫作業,而是拿出20分鐘的時間,選擇跟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她今天累不累,渴不渴;班里都發生了什么趣事;有沒有學到好玩的知識?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跟孩子做點小互動,或者是留出一點時間給他看一集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孩子在輕松的交流和游戲中感覺到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重視,心情也放松了,到了時間,便自動去寫作業了。 我們跟孩子溝通,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號,比起作業,我們更關心的是你。給孩子寫作業之前留出一點個人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更容易主動愛上寫作業,把作業寫好。 行為二:煩“要不要休息下,喝點水?要不要吃蛋糕?要不要上廁所?” “讓我看看,這道題是這么解的嗎?你是不是上課不專心?這么低級的錯誤也會犯?” “我的媽媽是唐僧,我寫作業錯了一個地方,她講了,我知道了,可她還是不停地講呀講呀。從一道題的錯誤,會說到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從我態度不端正,會說到我過去里犯了哪些錯誤,將來里學習成績又如何地不好;從我學習成績不好會講到我考不上好的學校;從我考不上好的學校,會講到我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好婆家,一輩子只能連累父母等等。巴拉巴拉,就像一堆蒼蠅在耳邊嗡嗡嗡地叫。一開始聽的時候,我很生氣:我在你的眼中,就是這么一個廢物嗎?聽多了幾次,整個人就麻木了,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吧,我就當做是做作業中間的休息。只是這種休息效果很差,一頓數落下來,整個腦袋像個漿糊,什么作業都寫不進去?!?/p> …… 這樣數落的結果是一個唾沫橫飛,有口無心,一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結果不僅沒能“喚醒”處于懵懂狀態的孩子,反倒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讓孩子學會了拖延,同時又讓親子關系變得疏遠。 除了這些語言外,家長對著孩子皺眉頭、瞪眼睛、敲腦袋等不耐煩的行為都能增加孩子完成作業的緊張感,尤其是平時日比較叛逆的孩子,更會對家長的這些自認為善意的提醒極其敏感。 畢竟,誰會喜歡身邊有一個長舌的人呢? 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心理學現象叫做“超限效應”。這個可以用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過的一個故事來解釋: 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就有點不耐煩了,于是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就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所謂的“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作用時間過久,引起心理的一種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情緒,就叫做超限效應。 意思就是說的越多,說服力越弱,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么爸爸媽媽可以想一想,在輔導孩子寫作業過程中,這種超限效應是不是也在上演著呢? 正確做法: 嘮叨、批評得過多,家長的聲音在孩子那兒就變成了噪音、雜音。嘮叨,常常是源于擔心、數落、批評,本意是關心和督促,但重復一千遍,就成了“廢話”。所以,想讓你的話有力度有效果,同樣的話別反復說,不翻舊賬,少點評論,多點解決問題的辦法。 此外,家長還應該要相信和尊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適時放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辦代替,不監督孩子,與孩子建立信任關系,讓孩子管好自己,主動學習,主動做自己的事。將嘮叨的時間,留給孩子用于學習。 聰明的家長切忌“嘮叨”讓孩子生煩,達到“無為而治”才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行為三:吼孩子寫一道數學題,上了3趟廁所; 一個簡單的拼讀,你整整教了2個小時,結果娃還是讀錯了; 你想克制自己的情緒,一看娃潦草的字跡,再也控制不住。 于是,你排山倒海,對娃大吼大叫: “麻煩你動動腦子,這個字是這樣寫的嗎?” “我簡直想抽你幾鞭子,太不像話了,看看你這答案,錯了多少!” “我怎么能生出你這樣的兒子啊”……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爸媽:一輔導娃作業,必定大吼大叫,氣到跳腳。每每輔導娃作業,父母都有種“恨鐵不成鋼”“咬牙切齒”的仇恨感。相比于催,吼對于孩子的傷害更大。 如果說父母的催是一把機關槍的話,吼就是大炮。一發炮彈下去,孩子基本上整個狀態就不好了。 孩子是敏感的,當父母對自己大吼大叫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犯了大錯,才會讓父母失去了耐心;或者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行,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從而降低對自己的認知。 一個總覺得自己犯錯的孩子,長大后性格很難開朗大度,而容易患得患失、猶豫不定。 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曾經做過語文老師的人發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30天線上打卡活動,結果微信群里150多位爸媽竟然無人堅持下來。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興就“吼”是家長的通病,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和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可就是做不到。 正確做法: 在孩子寫作業之前,讓孩子做好準備,包括上好廁所、準備齊全寫作業的工具,之后家長與孩子一起靜下心深呼吸,不要覺得這個動作微不足道,一旦養成這種寫作業的“儀式感”,每次寫作業之前都會提醒自己“靜下心來,要寫作業了”,同時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孩子真的犯了一些“不可饒恕”的錯誤,家長也要努力改變對孩子的語氣與措辭,把命令和怒吼的口氣改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如果不完成作業是要承擔后果的。同時可以適當“示弱”,讓孩子感覺“我懂得比你懂得多”,從而產生成就感,使得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行為四:罵“你笨得跟豬一樣!” “你豬腦子嗎?”…… 這些惡毒的、傷人的話語,在陪讀的過程中,經常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同時夾雜著拍桌子、踢凳子、扇手揮拳頭等攻擊性的行為。 可是你知道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嗎? 下面的這一段視頻,選取了幾名監獄高墻內的孩子生命獨白,可以看到,孩子從善良走向罪惡,父母對他們的責罵起到了非常負能量的作用。 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于童年,而更多的是來自于父母,來自于不和諧的親子關系。 父母的辱罵,就像一把把刀子戕害著孩子的自尊,銷毀了他們對于世界的美好愿望。孩子犯錯,父母可以嚴格教育,但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無情地將他的一個小缺點撕扯成大傷口!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執的傾向,就會將家長辱罵的話語放大,認為爸爸媽媽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從而產生一種憤怒、逆反的心理(雖然當時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將影響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甚至窮兇極惡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內向順從的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可能就會將他們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一無是處,不受歡迎……這種自我否定、懷疑、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正確做法: 相比孩子,成年人有發育成熟的理性大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用罵來代替教育,實現發泄情緒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后果呢?每當發怒時,不妨狠狠地彈一下自己。你會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號,告誡自己責罵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了。 如果孩子確實犯錯了,大聲罵往往沒有效果,不妨試試降低你的聲調。降低聲音,不但可以約束自己,控制情緒,還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因為家長說話聲調低,孩子也會因此更集中注意力聽,他們雖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評,但內心仍然感覺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意見。低聲調可以調節情緒、趕走憤怒。 行為五:打打是所有的父母陪讀中,最為惡劣的一種行為?。?!不時地,會有一些孩子因為寫作業問題,被父母活生生打死的慘劇出現。 2017年9月,湖南懷化市沅陵縣,因為女兒小玲(化名)不肯寫作業,44歲的謝某一氣之下用竹條對女兒進行了抽打,并扇了女兒兩耳光,后又踢了女兒一腳,將她踹翻倒地,隨后女兒出現翻白眼癥狀,并且四肢僵硬,不能言語,送到醫院后不治身亡。最終謝某因犯過失致人死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 2016年,8歲的曼曼(化名)因為沒寫完作業就用蠟筆畫畫,被下班回來的媽媽看見了,火冒三丈,動手照著曼曼就是一頓打。可能媽媽也是失手,曼曼被打得直接暈倒。趕緊送醫院,可還是沒有救回來。一失手成千古恨的曼曼媽媽,因此精神失常。 2014年4月20日晚,山西太原市陽曲縣一個小女生寶寶(化名)回到家寫作業,可始終不專心。媽媽曹某打了兩下手心之后,又在孩子屁股上踢了一腳又一腳,后來,對寶寶又是一通暴打,甚至抓住寶寶的頭往墻上撞,一連撞了好幾次,撞得墻“咚咚”作響。次日送醫,女兒瞳孔散了沒法救了。 2010年3月29日下午,貴州5歲小姑娘小香(化名)在背唐詩,因為發音不標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里的“疑”總念成“你”。母親譚某一直給女兒糾正,但總是糾正不過來,這位80后媽媽竟然狠心拍打小香的后腦。打了幾十下,后第二天發現孩子已經沒有呼吸了。 都說孩子是父母前世的小情人,可是到了輔導作業時,小情人許多時候就變成了冤家乃至仇家。但無論如何,打孩子的行為都是絕對不應該出現的!身為父母,無論再生氣,都應該克制自己的情緒,絕不該對孩子實施體罰,更不該往死里打!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父母這樣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可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父母沒有將孩子打死、打殘、打傷,但當父母責打孩子的時候,都已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心理創傷。 父母打孩子會對孩子產生個性壓抑,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于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經常挨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心驚膽戰,產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甚至在長大以后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正確做法: 有句話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拳腳只能讓孩子“聽話”一時,孩子越大,“打一頓”的震懾力就越差。有人說,打罵是家長面對犯錯的孩子失控的表現。怎么在不動手的情況下,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呢?其實,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于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于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行為六:罰“錯一個字,罰抄50遍!” “這么簡單的題都會寫錯,給我把這10頁的題都做一遍!” “不做完作業,別想吃飯!”…… 罰抄、罰寫、罰不吃飯,甚至有家長懲罰孩子在下雪天赤身裸體在戶外寫作業,這些都是家長在陪讀中的“殺手锏”,也是孩子的“眼中釘”。 有些家長會認為“罰”比打罵對孩子的傷害更小,但實際上,孩子往往會更憎惡簡單、粗暴而又機械化的罰抄罰寫,曾有孩子因為寫到煩躁、抄到絕望而跳樓自殺。即便孩子可以勉強遵從這個規則,在寫作業中提高正確率,但是“錯一抄百”的懲罰,使孩子們在寫作業時提心吊膽,生怕寫錯一個字,他們早已忘了為什么要寫作業,他們只是在為“不出錯”寫作業。孩子們剛剛開始進入學習的征途,就已經開始迷失學習的方向了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碑敗白鳂I”變成一種刑具,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嗎,孩子還能對它產生好感嗎? 正確做法: 罰抄罰寫等實際上屬于變相的體罰,為教育法所不容許。 要避免罰抄罰寫等現象,首先是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當孩子有興趣做一件事時,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他自然會投入地去做,認真地去做。而孩子的興趣是建立在父母的溫和、鼓勵基礎上。 孩子在寫作業中出現一些錯誤,也要進行分析,如果是他客觀上的不會,那么給他耐心講解;如果是他主觀上的粗心大意,可以給他警示,或者是通過一些“小懲罰”式的游戲,讓他養成細心、有條理性的習慣,比如說,讓他在一個角落里,把一罐各種顏色的珠子排列整齊,或者是取消他的某些待遇,比如說游戲時間、小點心等,或者是讓他做家務,這樣子既起到懲罰警示孩子的目的,又不傷害到孩子,同時還可以讓他勞逸結合,換腦休息。 行為七:吵所謂的“吵”,并非指孩子寫作業時,父母在他的耳邊制造噪音,而是指父母的行為干擾了孩子學習的清凈,比如說: 孩子在書房里寫作業,父母在客廳看電視,聲音干擾了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在背書,父母在打麻將,“嘩啦嘩啦”的洗牌聲蓋住了瑯瑯的讀書聲: 孩子在閱讀,父母在跟人唾沫橫飛地大聲講話,讓孩子恨不得捂起耳朵; 孩子在拼命完成功課,父母在旁邊悠然地玩著手機,甚至大聲講電話,不時地斜眼過來指責訓斥孩子不夠專注……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這種“吵”不僅僅會直接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讓他動輒分心,無法專心于寫作業,而且會給他帶來一種不公平的心理挫折感:憑什么你們大人可以玩,我們小孩卻得辛辛苦苦寫作業?于是很多時候就會產生厭倦、逆反、抵觸等心理,從而影響到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 正確做法: 就像我們做一件什么事需要安靜的時候,別人發出噪音來我們都會受影響,更何況定力遠遠不及大人的孩子們了。孩子的專注力是培養出來的,如果家長不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的話,那孩子的專注力肯定會受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請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 孩子在寫作業時,家長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看電視、玩手機,可以閱讀一些書籍或報紙類的東西,孩子不懂的問題如果請教你的話,你會的話就幫他解答,不過最好是引導式的解答,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不會的問題可以讓他明天問老師,并讓他明天晚上回來時講解給你聽,一方面可以讓他溫習,另一反面也可以讓他認為父母重視他,關心他。 在學習過程中,家長們要做好榜樣,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這對孩子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始終如一地嚴于律己,就會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無形之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給孩子更好的陪伴,讓他們知道,無論學習這條路多苦多難,喜樂參半,都有我們在這里,陪伴他們,支持他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