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里面,公公蘇大強住到兒子明成家沒幾天,兒媳婦朱麗就因為蘇大強隨便使用自己的毛巾不開心。 有網友看到這個情節就說朱麗太矯情,我倒認為是公公蘇大強沒有界限意識。即使是一家人,在日常相處中,也需要有界限。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有人說,保留“邊界感”,是成年人的社交法則。事實上,不僅大人需要有邊界感,孩子也要從小培養邊界意識。 01 何為邊界感? 邊界感不是疏離,不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不逾越、不退讓,知分寸、懂進退。在我看來,邊界感也是一個人在社交過程中要遵循的最起碼的底線。 ● 自我邊界 一個人擁有自我邊界意識,有助于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具備自我保護能力。 他能清楚地分出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別人的,哪些是我要承擔的責任,哪些是別人的責任,哪些是外界強塞給我而我可以不接受的。當一個人有自己清晰的社交邊界時,他就不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不會被玩弄。 圖:攝圖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建立自我邊界意識,也會為了守護自我的邊界做出一定的回應。但因為思辨能力比較弱,有時孩子可能會做出錯誤的行為,比如為了守護自己的玩具,推開別的小朋友;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在肯定孩子邊界意識的前提下,教給孩子正確的處事方式。 ● 他人邊界 當一個人有邊界意識時,他會尊重和理解各種各樣的游戲規則、能夠更多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就更容易在社交過程中獲得成功;而一個人沒有邊界意識,一直在挑戰別人的邊界,最終只會導致他們大部分都不會受到歡迎。 作者簡介:生活在美國硅谷的倆娃媽。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雙料碩士,育兒暢銷書《素養決定孩子的格局》作者,《中國教育報》、《當代教育家》、《中華家教》等多家權威教育媒體特約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