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席卷全球的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工科專業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因為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傳統產業如制造業,以及新興的如信息、通訊產業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與此同時,為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呼喚“新工科”,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呼喚“新工科”。這對于工科專業建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那么,從就業情況來看,目前的工科專業培養情況究竟如何?從培養結果著手,工科專業建設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基于麥可思多年積累的調查數據,我們發現:
工科人才需求穩步增加
傳統產業就業比例下降
從2013屆到2017屆連續五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全國就業市場對工科類專業人才的需求穩步增加,且明顯高于非工科專業的整體水平。
2013屆工科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2.6%,比非工科(91.4%)高1.2個百分點,2017屆就業率上升到93.5%,比非工科(90.8%)高2.7個百分點。
制造業人才需求明顯下降。工科類本科畢業生主要就業的行業是制造業、建筑業、媒體/信息及通信三大行業。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到這三大行業就業。但近五年的數據顯示,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就業的行業比例有較大變化:制造業的就業比例明顯下跌;建筑業是先降后升,呈現U型;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是明顯上升后趨穩。
傳統產業的主要職業吸納能力減弱。為了了解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在所從事的職業上有哪些變化,我們對近五年工科類畢業生就業量較大的職業類及其就業比例進行了分析。數據顯示,傳統產業中的主要職業類,包括機械/儀器儀表、建筑工程、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機動車機械/電子吸納本科畢業生的能力明顯減弱。其中,從事機械/儀器儀表相關職業類的工科類本科畢業生比例下降了3.9個百分點,建筑工程、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機動車機械/電子分別下降了2.3個、2.2個和0.6個百分點。
而與之相對的是,與互聯網相關的職業類,如互聯網開發及應用、計算機與數據處理吸納能力明顯增強。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與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工科人才培養也需要作出相應調整。
工科類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下降
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是衡量工科類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從近五年的數據來看,工學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下降,從2013屆的73%下降到2017屆的71%,而且是四大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門類(理工農醫)中唯一出現明顯下滑的學科,該趨勢變化值得進一步關注。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最低,為50%。
選擇專業無關的工科生,
四成是因為不符合職業期待
測繪、建筑及輕工類需引起關注
進一步分析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工科類本科畢業生選擇專業無關工作,首要原因是專業工作與職業期待不符。數據顯示,2017屆從事專業無關工作的工科類本科畢業生中有40%是因為“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
2017年畢業于某重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李楊,畢業后成功入職一家大型國有建筑企業,入職三個月就選擇了離職,最后去了一家廣告公司做產品運營。李楊坦言,當時因為分數問題被調劑進了土木工程專業,此前他對這個專業并沒有很多了解,興趣也不大。本來打算轉專業的他因為大一學期學習有些懈怠,導致成績并未達到轉專業的標準,只好留在土木工程專業學習。經過4年的學習,李楊對專業的學習有了自己的體會,但對未來的職業并沒有了解。畢業入職建筑公司后,李楊發現工作環境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因為項目制的原因,他入職就被公司分配到了離家較遠的新項目工地上,項目部的辦公地點是一排排的合金板房,施工現場鋼筋、沙子、水泥陸續拉進工地,塵土飛揚。李楊待了三個月還是無法適應這里的環境,正是因為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與從事專業無關工作中那40%的人一樣,李楊選了從事專業無關工作。
那么有多少工科畢業生雖然從事了專業相關工作,但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呢?數據顯示,工科類專業畢業后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本科生,職業期待吻合度為52%,也就是說,48%的工科類本科畢業生雖然選擇了從事了專業相關工作,但這并不符合他們的職業期待。其中,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畢業生職業期待吻合度最低,為38%。其次還有礦業類、生物工程類、地質類等專業畢業生職業期待吻合度也偏低。究其原因,可能與這些工科專業未來所處行業的特殊性,以及就業環境不夠好、工作強度大等因素有關。
職業規劃、興趣愛好、生活方式、性格等因素都將影響工科畢業生對職業的期待,而工作符合其職業期待才能更長久地留住人才,因此高校在培養中需要加強對工科畢業生職業規劃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專業和職業。另外高校也可設置暢通的轉專業渠道,為那些確實對本專業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選擇專業無關的工科生,
11%源于能力不足
計算機、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需加強
另外,選擇從事專業無關工作的工科類畢業生中,還有11%是由于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專業領域工作。具體來看,選擇“達不到專業相關工作的要求”比例最高的專業類是計算機類(24%),其次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畢業生(21%)。
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是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供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渠道。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使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伴隨人工智能進入國家戰略規劃,作為與人工智能發展密切相關的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進也成為高校專業建設的重要方向。
2017屆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畢業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度均為81%,略低于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82%)。可見,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在加大人才培養數量的同時,更需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此外,低于工科平均水平的自動化類(81%)專業和能源動力類(78%)專業也需要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