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拓本冊,18×10cm,臺北故宮物院藏。王獻之小楷書曹植的《洛神賦》,自宋代以來,僅殘存中間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簡稱為《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 《洛神賦十三行》用筆挺拔,與其父王羲之的小楷相比,王獻之的書法用筆已完全沒有隸意。王羲之的字比較含蓄,多用“內擫”筆法;王獻之的字神采比較外露,以“外拓”用筆為主,兼以“內擫”,“外拓”和“內擫”和諧統一,因此,王獻之既有王羲之楷書凝練、樸厚之質,又極具清健、秀逸的氣韻。 《洛神賦十三行》的結構,不僅繼承了羲之變橫為縱的結字法,而且隨情所至。有些字的撇、捺等筆畫伸展很長,但并不輕飄柔弱,筆力都能運送至筆畫末端,遒勁有力,神采飛揚。有些字的個別筆畫,采用行草寫法,化繁為簡,使結體靈動多變、婀娜多姿。有些筆畫多的字寫得很大,但整體上又能與筆畫少的字相統一,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疏密恰當、開合分明,具“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天然之趣。 《洛神賦十三行》的章法縱有行、橫無列 ;字與字之間揖讓有序、顧盼生姿,行行氣勢完整 ;行與行之間,間隔亦時緊時松、松緊自如。 《洛神賦十三行》是王獻之的楷書代表作,其風姿秀美,形態活潑多姿,神滿意足,被譽為“小楷極則”,后人極為推崇,多以此為摹寫范本。清楊賓在《鐵函齋書號》中云 :“字之秀勁圓潤 , 行世小楷無出其右。”事實也確實如其所說,在王獻之以后的書法家,就小楷成就而言,沒有能超越他的。《洛神賦十三行》的藝術價值,在傳世書跡中是極為少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