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補傳 ——《大學格物致知章》講義 苦茶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此章是朱子根據二程之意,從而補寫的格物致知章。清儒常有因此而病朱子者,然此章實為章句,而非竄入正文之中,所謂變亂古經實無此事。 這是《大學》八目之首,即由格物致知,即物窮理,從而人能獲得對于自然的知識。對此,朱子很明確地區分了個體認知與自然,并將認知的目的定義為格物窮理。因為自然世界存在形而上的本源,必須通過對于自然事物的研究,從而獲得自然界背后的道理。自然世界是存在道理,那么推而廣之人類社會也同樣存在運行的道理。通過不斷對于外在世界的認知,人可以獲得和理解事物背后的道理。當世界能夠可以認知,那么個體的內心就可以進而獲得具體事物的知識,將功夫運用純熟就可以獲得世界整全的知識。 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之中,當人能夠憑能力認知世界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對于自己所生活世界的知識,從而將這種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此即反身而誠,故格物致知必至于誠意。在這里,我們不妨追問,人類社會恒久的知識是什么?人類社會的知識與自然世界的知識是什么關系? 如果人能夠從自然世界獲得某種恒定性的知識,他必然將其推衍至人類社會,考察人類社會發展運行的基本規律。在今天馬克思主義認為進化論是人類發展的規律,但是在傳統儒家社會,則將人類的基本倫理看做是永恒的法則。因此,當人們通過格物致知獲得人類知識的時候,就必須追問自己與這些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知與行之間的關系。也是正心誠意章需要解決的問題。 |
|
來自: 昵稱59662022 > 《朱熹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