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印象中,二戰中的日軍,這些所謂的大日本武士動不動就挺著刺刀沖鋒。然而在抗戰八年中,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事實并非如此!二戰中的日軍往往是以一種極為狡猾方式作戰,其中一款輕武器是他們的殺手锏,這就是著名的:八九式擲彈筒! 擲彈筒這款輕武器因為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廉,非常適合大規模、快速裝備。要知道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軍工能力相對較弱,擲彈筒這種生產成本低、生產速度快的便攜式武器自然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睞。二戰中,日本生產了12萬具擲彈筒,擲彈筒是二戰時日本最成功的步兵武器之一。 擲彈筒在二戰中一直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至95%,十分驚人。但早期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性能不佳,真正在二戰中出名的是它的改進型八九式擲彈筒。 八九式擲彈筒最大射程達到了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口徑是50毫米。八九式擲彈筒的整體重量僅為2.7公斤,竟然比一支步槍的重量還要輕。 所用彈藥九一式手榴彈重量為0.45公斤,一個彈藥袋裝彈八發也不過3.6斤,因此攜帶非常方便。當時日本陸軍小隊一級的基層編制都會配備一個擲彈筒小組,裝備兩個擲彈筒。 進攻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敵軍的機槍火力點。在淞滬會戰中,中央軍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沒有能夠發揮什么作用。 當時的國軍重機槍手回憶,一般機槍手只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機槍陣地,不然對面鬼子的擲彈筒就會準確的打來。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機槍轉移起來談何容易,一旦國軍的機槍火力被摧毀,日軍立即以重機槍火力壓制住國軍火力,隨即立即以優勢兵力發起沖鋒。 這種作戰方式在抗日戰爭上,日軍屢試不爽,由于這種對于擲彈筒極端的依靠,可以說一旦失去擲彈筒的火力支持,這些日軍鬼子們可能甚至連怎么作戰都不知道了。 擲彈筒既可以單人操作也可以又雙人操作,一般單人操作時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20發,雙人操作每分鐘40發,不過擲彈筒一般由一個擲彈筒發射手和一個彈藥手構成,對于一些日軍的精銳部隊,每個小組會多增加一個彈藥手以保證彈藥的充足和預防戰斗中該小組可能有的減員。 八九式擲彈筒由特制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大家也許覺得奇怪,為什么擲彈筒射手和彈藥手攜帶的彈藥數量居然相同,這些因為彈藥手還有保護射手的義務,除了彈藥以外他還要攜帶一把步槍。 因為擲彈筒的火力強又便于攜帶和機動,因此二戰中的日軍大量裝備這款武器,每個日軍步兵小隊除了下轄3個步兵班,都還有一個裝備3具擲彈筒的擲彈筒班,不過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每個小隊僅有1挺輕機槍和一具擲彈筒。 中國軍隊對日軍的擲彈筒非常頭疼,有經驗的日軍老兵用擲彈筒作戰殺傷力巨大,基本上指哪打哪,一打一個準。后來中國軍隊總結經驗,開始大規模仿制日軍的擲彈筒,而且研發出壓制日軍擲彈筒的60毫米迫擊炮,這才讓日軍的擲彈筒不再囂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