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franc 法國外科和婦產科先驅,1787年出生在法國里昂與圣埃蒂安之間名叫Saint-Paul-en-Jarez的小村莊。他開創了許多外科手術,如直腸手術、結石手術、婦科手術等。在法國里昂完成醫學專業學習,1813年畢業后短時期軍隊服役,1814年離開部隊轉往巴黎跟隨著名醫生Dupuytren做助手,后二者成為“宿敵”,Lisfranc離開 Dupuytren另謀出路。1826年成為法國巴黎Pitié-Salpêtrière醫院專科主任,Lisfranc關節和損傷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Jacques Lisfranc de St. Martin (法國1787~1847) Lisfranc 故居與標牌 Baron Guillaume Dupuytren (法國1777~1835) 法國Pitié-Salpêtrière醫院 (始建于1656年,1684年擴建) Lisfranc曾經短暫做過拿破侖部隊軍醫,在拿破侖對德1813年10月16-9日的萊比錫戰場和10月30日的哈瑙戰場上,Lisfranc進行了無數的足部截肢手術-Lisfranc截肢,1815年發表了他的截肢方法-今天熟知的跖跗關節平面截肢,戰場上殘酷條件下為保全士兵性命,常常需要快速離斷受傷壞死的足趾,在跖跗關節間隙離斷足趾便捷而快速。 多數認為足受傷原因 為紀念Lisfranc人們隨后將跖跗關節命名為“Lisfranc關節”,相關區域的解剖和損傷也冠以“Lisfranc”。原始法文文獻難以尋找,可從Lisfranc相近年代的英文專著中窺見相關信息。 原始文獻出處:Lisfranc J. Nouvelle methode operatoire pour l’amputation partielle du pied dans son articulation tarso-metatarsienne: methode precedee des nombreuses modifications qu’a subies celle de Chopart. Paris, France: Gabon, 1815. 1852年版圖解外科手冊 戰傷外科標配器械 (仔細看看您認識幾件) 1852年版外科手冊-Lisfranc截肢 1862年,美國著名外科醫生Stephen Smith,在其專著《手術手冊》中詳細介紹了Lisfranc截肢手術步驟、要點和并發癥。 Stephen Smith (美國1823 – 1922) Stephen Smith 專著封面 (1862年版) Smith 專著中Lisfranc截肢 Lisfranc關節 Lisfranc 關節(跖跗關節-TMT)主要由三個楔骨和骰骨(遠端)及五個跖骨(近端)構成。跖跗關節呈 S 型。 Lisfranc 關節組成 Lisfranc 關節“走行” 跖骨基底及楔骨、骰骨形成一“拱形結構”,有較好的穩定作用。 跖骨基底“拱形結構” 楔骨與骰骨“拱形結構” 跗骨遠端與跖骨近端“鏡像” 第2跖骨基底部嵌入3個楔骨形成的馬蹄形凹槽中,在跖跗關節的穩定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稱第2跖骨是關鍵點。 楔骨與第2跖骨形成“卯榫”結構 足背動脈通過第 1、2 跖骨間隙,嚴重的跖跗關節脫位容易損傷足背動脈。1951年英國伯明翰Gissane報告了Lisfranc損傷導致截肢的病例。跖跗關節損傷時,尤其是直接暴力導致的損傷,需要評估受傷肢體的血管損傷情況。 Lisfranc關節與足背動脈關系 William Gissane (英國1898~1981) Gissane 原著 Gissane W.A dangerous type of fracture of the foot.J Bone Joint Surg Br. 1951 Nov;33-B(4):535-8. 第2~5跖骨基底之間有橫向的韌帶連接,而第1、2跖骨基底間則沒有,第1、2跖骨基底間相對位置的韌帶由內側楔骨與第2跖骨間韌帶維持,共有3部分稱“Lisfranc韌帶復合體”,分別是跗跖背側韌帶、跗跖骨間韌帶(Lisfranc韌帶)和跖側韌帶。 Lisfranc韌帶復合體 軸位Lisfranc韌帶復合體 跗跖背側韌帶起自內側楔骨背外側止于第2跖骨底背內側,形態學上呈一扁平帶狀,完全覆蓋內側楔骨-第2跖骨關節。背側韌帶在內側楔骨上附著點的寬度小于第2跖骨底附著點的寬度,韌帶厚度近端略大于遠端。 跗跖背側韌帶 Lisfranc韌帶起自內側楔骨外側面,距背側骨面(13.17~15.42mm),距舟-楔關節面(8.72~10.59mm),根據內側楔骨的長和高分析,其在內側面的投影近內側楔骨中心位置,略靠近端偏背側。韌帶斜向第2跖骨底中心和跖側,其形態上并非單束結構,而是呈多束。 Lisfranc韌帶 跖側韌帶起自內側楔骨跖側,斜向第2、3跖骨跖面,外觀上呈“V”或“Y”形,腓骨長肌腱覆蓋其表面,解剖上難以識別。另在內側楔骨與第2跖骨間各自有一凸起的關節軟骨,作為旋轉中心點,提供背屈和跖屈的輕微活動,重建時避免損傷。 跗跖跖側韌帶 內側楔狀骨與第2跖骨關節 Lisfranc韌帶是一條強壯的韌帶,其強度約為背側韌帶的3倍。也是最容易發生損傷的部位。2001年英國Solan生物力學研究,Lisfranc韌帶復合體強度:Lifranc韌帶>跖側韌帶>背側韌帶。 Matthew C. Solan Solan生物力學研究 (全文5頁附后) Solan MC.Ligamentous restraints of the second tarsometatarsal joint: 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Foot Ankle Int. 2001 Aug;22(8):637-41. Solan生物力學研究 (全文5頁滑動閱覽) 又稱跖跗關節復合體,包括跖骨基底及其與楔骨和骰骨之間的關節,以及關節之間韌帶所組成的復合體。 主要指第1、第2 跖骨、內側楔狀骨間的韌帶群,包括 Lisfranc 韌帶,常被稱為Lisfranc 韌帶復合體。 韌帶MRI-Castro研究 2010年葡萄牙Castro醫生對Lisfranc韌帶MRI進行了研究,通過10例新鮮足肢體標本解剖測量和MRI影像作對比,對低能量Lisfranc損傷有指導意義。 Miguel Castro Miguel Castro文獻 Castro M.Lisfranc joint ligamentous complex: MRI with anatomic correlation in cadavers.AJR Am J Roentgenol. 2010 Dec;195(6):W447-55. Lisfranc韌帶解剖與MRI (箭頭所指) 跖側雙束解剖與MRI (A.顯示韌帶為雙束分別附著第2、3跖骨基底;B.附著第3跖骨部分;C.附著第2跖骨部分;D.大體解剖為翻開腓骨長肌,顯示跖側韌帶;E.軸位斷面顯示跖側韌帶) 2013年瑞士放射科醫生Ulbrich利用3維模型,詳細研究了Lisfranc韌帶復合體MRI影像。可供臨床作為MRI圖譜學習研究。 Erika Jasmin Ulbrich Ulbrich文獻-Lisfranc韌帶核磁 備注: 左圖為普通成像;右圖為脂肪抑制成像;TMT(跗跖韌帶,tarsometatarsal )、iTMT(跖骨間韌帶,intermetatarsal)、d(背側)、p(跖側) a.箭頭標識說明,白色單獨箭頭為背側韌帶、完整箭頭為骨間韌帶、黑色單獨箭頭為跖側韌帶,右上和右下為橫斷面與冠狀面內側楔狀骨與第2跖骨間Lisfranc韌帶標識; b.橫斷面背側韌帶(dTMT dC1-M2),與肌肉等信號; c.冠狀面背側韌帶(dTMT dC1-M2),與肌肉等信號; d.橫斷面骨間Lisfranc韌帶(iTMT pC1-M2), 顯示低信號; e.冠狀面骨間Lisfran韌帶(iTMT pC1-M2)顯示低信號; f.橫斷面跖側韌帶(pTMT dC1-M2,3)與肌肉等信號,顯示內側楔狀骨與第2、3跖骨之間的跖側韌帶; g.冠狀面跖側韌帶(pTMT dC1-M2,3)與肌肉等信號,顯示內側楔狀骨與第2、3跖骨之間的跖側韌帶; 原文出處: Ulbrich EJ.Ligaments of the Lisfranc joint in MRI: 3D-space sequence Skeletal Radiol. 2013 Mar;42(3):399-409. |
|
來自: wyzhong123 > 《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