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國家恢復高考后,老趙走出了大山,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了縣城工作,他深知學習文化的重要意義,更感知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真正含義,所以他生活再艱苦也努力培養孩子。孩子還算爭氣,學習也算優秀,并以優異的成績考錄了國家的重點大學,畢業后在北京找到了工作。
轉眼間孩子年近三十,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很幸運,兒子很快就找了當地姑娘定下了婚事。關于婚房之事,欲購房子100來平,共計260萬元。協商后決定,小倆口承擔60萬,男、女雙方父母各承擔100萬元。因女方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人,父母又都是高工資,不成問題;老趙這可就傻眼了,妻子沒有工作,老趙又是個平平常常的事業單位職員,工資低的可憐,還好近幾年工資稍有提高,手里還攢了10幾萬的積蓄,又七湊八借總計弄了20萬,急忙給兒子打了過去。 說實話,老趙還真沒在銀行一次性轉過這么大數額的錢。回到家,第一時間給兒子打電話,問錢收到了沒有,電話那邊說:爸爸,就這20萬塊錢你還好意思打過來。老趙頓感一聲晴天霹靂,興奮中地表情瞬間消失,腦子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飯吃不下,夜難眠。清醒數日后,老趙膽怯的又拿起了電話解釋說:我在縣城工資收入有限,你上學花了不少錢,再拋去家庭開支,手里沒攢幾個錢,這20萬還是部分借來的。電話那邊的兒子:埋怨家庭的貧寒,責備父母的無能,攀比對方的富有。現實的老趙,你在兒子眼里還有用嗎?你還有活在兒子面前的必要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過年了,老趙依然去市場買辦年貨,蒸、燉、炸、煎,盼兒子回家過大年。年將至了就是沒有兒子的消息,無語的老趙又實在不好意思聯系,就告訴老伴,你給兒子通個電話,問他什么時間回家過年,無奈的老伴接通了電話,壓著性子說著、應著,旁邊的老趙也在靜靜的聽著。“你們讓我怎么有臉回去”,“我真后悔生在你們這樣的家庭”,“不回家了”,兒子的這些話老趙聽得清清楚楚,頓時的老趙身感天旋地轉,不知咋好。沉默許久,老趙自言自語地說:大不了沒這個兒子,可是這20萬元錢應該給我打回來吧,就是給我打回5萬來,我也還上友人的借款呀,否則,我這輩子該怎么活呢。這時,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鞭炮聲。 難過的日子,好過的年。過了年老趙一直蹲在家里沒有出門,春暖花開了,經數位好友說勸,老趙終于走出了家門,獨自在馬路旁賞花、看鳥,看得很是專注,不過看到他已經和原來有變,似乎更有抑郁癥病人的表情和動作了。 這使我想起了富豪李嘉誠的一個故事:李嘉誠小時家境貧窮,父親積勞成疾,抱病去世,為了維持這個家,李嘉誠從無抱怨,任勞任怨,不辭勞苦,為家打拼掙錢。回家后,只要看到母親改善生活,做了好吃的,他都要去父親的排位前說一聲:爸爸,吃飯了。然后,再坐在母親的身邊一起陪餐,這種尊老愛幼的行為一直堅持至今。看看現在的社會,問問當代的部分孩子,良心到底那里去了? 過去聽說找對象“有車有房,無爹無娘。”是成婚的條件之一,總認為是那么的可笑,現在看看又是多么的現實。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了,科技進步了,是不是做父母也需要條件了?難道只有那些富有、高貴的能人才有做父母的資格和權利?難道未來的人類基因變異,一定要向著狼的類別發展? 這一代的部分年輕人生活在這個浮躁、虛偽的社會,傲慢、高調,尤其是一些自認為能的年輕人,自私、狂妄,這些缺點對他們來說已是習以為常,“感恩、尊重、包容、理解”已經是他們僅僅常用的一些詞匯,形式的存在著,“德行天下、厚德載物”已成了社會引用的口號,越來越被他們所看淡了。 要知道,孩子這一輩子一定會遇到很多艱難困苦,他們總是哀嘆無數麻煩、壓力、困難與其為伴,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明白,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是苦難重重,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如此。這些苦不是父母用物質上的彌補或者精神上的溺愛就能過去的,只有經受過苦的鍛煉和磨難,才能讓孩子理解人生,知道感恩,懂得珍惜,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人。 真正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能夠真正培養一個能夠承載自己生命責任的孩子。做每一件事,說每句話都要想到,能夠幫助培育孩子獨自面對生活風雨、駕馭跌宕起伏世界的能力。 人,人生!活著是自己,想開就好!兒女從你們分離出去,也就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們就是你們,他們就是他們。父母不但為養育孩子義務的付出,同時也收獲了和子女的深厚感情。父母的義務付出是不變的,是人性決定的;但情感卻是在不停的變化的,或深或淺,甚至反目成仇。 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和兒女常聯系、常溝通,盡力去幫助、支持他們,努力去包容、忍讓他們,盡最大的可能營造一個和諧、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但該分離時就分離。我們不是完人,上了年紀根本管不了那么多事情,我們應知道,公雞不鳴太陽照樣天天升起,離開了我們地球一樣的在轉動,該放手時就放手。照顧好自己,自己幸福了,同時也就為他們減輕了負擔。 2019年4月23日 于青州 周志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