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歷代名家收藏的茶盞集中起來讓茶人品評的話,會有哪幾類堪入法眼呢?日本人生活中以“五”為尚,所以習慣性地將諸般茶碗劃分為五種名品:天目、井戶、志野、樂燒和京燒。這五種茶碗各自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審美旨趣,我們今天先來聊聊最古老的“天目”。 ▲ 宋代 建窯兔毫盞 觀復博物館藏 日本平凡社編撰的《世界百科大辭典》中對“天目”曾做過這樣的說明:“天目為黑色及柿色鐵質釉彩陶瓷茶碗的統稱。鐮倉時代建久三年(1192)至元弘三年(1333)的141年間,到中國宋朝的禪僧歸國時帶回,始傳至日本。此類茶碗系禪僧修行地中國浙江省天目山寺院日常使用,故稱天目。”日本人把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舶來品統稱為“唐物”,宋代的天目盞便是其中的典型。宋人燒制茶碗時最講究釉色,因此天目盞的各色名目均與之有關,諸如:兔毫、油滴、玳瑁、鱉甲、灰被、鷓鴣斑、曜變等等。 兔毫天目在燒造過程中掛釉流動,形成細密均勻的筋脈,宛若兔毫,故而得名。這種盞在日本常被稱作“禾目天目”,存世量較大,以釉色泛青綠者為佳,有“金兔毫”、“銀兔毫”和“藍兔毫”之分。 ▲ 北宋 建窯銀兔毫盞 觀復博物館藏 油滴天目中最經典的是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這件建窯黑釉油滴,該器同時閃現金、銀、藍三色光斑,因此曾被豐臣秀吉視如珍寶。 ▲ 南宋 建窯黑釉油滴盞(日本八大建盞之一) 口徑:12.2 cm,高:7.5 cm,重量:349 g,等級:國寶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油滴盞中有一個另類,介乎于曜變和油滴之間,它就是藏于美秀美術館的曜變油滴。此盞內是亞曜變斑紋,外形似油滴,沒有藍色光輝,卻帶有紫紅色的窯變光暈。 ▲ 南宋 曜變油滴盞(日本八大建盞之一) 口徑:12.1-12.3 cm,高:7-7.3 cm,足徑:3.7 cm,等級:重要文化財產(1953年認定) 日本滋賀美秀美術館藏 玳瑁天目亦稱玳皮或玳玻,玳瑁是生活在亞熱帶海洋里的一種海龜,龜甲斑斕似虎皮。最初日本人并不區分玳瑁和鱉甲這兩種天目,后來有人認為前者會在鱉甲釉的基礎之上,在碗內增加貼花圖案裝飾,所以玳瑁也稱“貼花盞”。 ▲ 南宋 吉州窯玳瑁天目鳳凰紋茶碗 口徑:13 cm,高:7.7 cm ▲ 南宋 吉州窯玳瑁釉碗 觀復博物館藏 ▲ 南宋 吉州窯仿玳瑁紋碗(一對) 觀復博物館藏 ▲ 觀復設計的“吉州窯玳瑁釉手工描金蓋碗套裝” 關于灰被天目究竟是什么,長期以來一直疑竇重重。最初它一直被認為是建窯掛黑釉失敗的作品,直到近年中日學者才達成共識,確認這種謎之存在的茶盞應產自茶洋窯。這種盞釉面猶如披著一層灰,所以也叫作“灰披”、“灰蒙”、“灰冠”、“灰擔”或“灰潛”。宋人看不上這種灰不溜秋的茶盞,認為是敗筆,誰料在霓虹國卻備受推崇,不意腐鼠竟成滋味! ▲ 茶洋窯灰被天目 ▲ 茶洋窯灰被天目 鷓鴣斑天目的特點是燒造難度大,成品率可謂萬里挑一。宋人心中追摹的鷓鴣斑是什么樣的呢?您見過中華鷓鴣吧?這種茶盞的斑點和鷓鴣胸前散綴如白珠的羽毛簡直如出一轍。 ▲ 宋代 建窯鷓鴣斑盞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 中華鷓鴣 鷓鴣斑燒造難,可再難也難不過“曜變天目”。明代人相信,若要燒制這種茶盞,須取童男女的活血往盞中潑灑,精氣凝結,方得曜斑。足見制作這種茶盞的成功率之低。五代末至北宋初成書的《清異錄》中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因展蜀畫鷓鴣于書館。江南黃是甫見之,曰:鷓鴣亦數種,此錦地鷗也?!彼裕袊肆晳T稱這種茶盞為“錦地鷓鴣斑”,而日本人更喜歡稱其為“曜變”。那么,堪稱國寶的曜變天目究竟長什么樣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