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702/704年~765年),字達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滄縣)人,世稱“高常侍”。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 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早年家境窘艱,流落梁、宋(今河南省東部),仕途失意,常“混跡漁樵”,乃至“以求丐自給”。玄宗天寶八載(749年),經張九皋薦舉,中“有道科”,授封丘縣尉。天寶十一載秋,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安史之亂后,哥舒翰入朝,高適亦至長安,得到唐肅宗重用,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歷任淮南、西川節度使,終官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所以史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舊唐書·高適傳》)。 高適的詩大體有兩類,同情人民疾苦的詩和邊塞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擅長七言歌行,風格雄渾,氣勢奔放。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有《高常侍集》,今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