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山郵票抒情懷》文/鐘靈面對著三十多年前我所設計的陜甘寧邊區寶塔山郵票,不禁浮想聯翩。它使我想起了長流的延河水,想起了高聳的寶塔山,想起了勤勞、純樸的邊區人民,想起了那些既艱苦又幸福的歲月……吃過邊區小米的人,怎能忘了延安!記得在1945年的初冬,我接受了設計陜甘寧邊區郵票的任務。和陜甘寧邊區郵政管理局負責同志的設想一樣,覺得寶塔山上的寶塔很能代表延安的特點,就在延安舊城南門外畫了一張寶塔山的速寫。主體是寶塔,山坡上有富于地方色彩的一排排窯洞,連寶塔附近作為防空警報用的大鐘也沒有略掉。根據這幅速寫,加上文字和面值,裝飾成稍長的長方形,畫出了一張草圖送審。得到批準后,再用墨線畫出供制版用的正式圖樣,空出面值部分,不同面值畫在另張紙上,任務就算完成了。抗日戰爭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有不少解放區先后發行過自己的郵票。雖然只能在本解放區使用,不向其他解放區發行,但貼有這些郵票的郵件是可以寄往任何解放區的。陜甘寧邊區郵票,發行時間比較晚,以紙張和印刷條件來說,似乎比其他解放區優越。記得使用的紙張也比較白,表面也很光滑,不同的面值,用不同的色彩單色石印。因沒有打孔機,郵票之間無齒孔,使用時要用剪刀剪開,背面也無膠。我曾參觀過印刷這種郵票的印刷廠,那是陜甘寧邊區銀行印制鈔票的地方,就在銀行背后的山溝里。機器安裝在東山坡的一排土窯洞內,應該說是當時邊區最先進的印刷設備了。郵票圖案翻制在厚厚的石板上,一次可印一大張,共多少枚,已記不準了,大約200枚。每印一張,先要用濕布在版面上擦滿一層清水,再用橡皮輥滾上油墨,有水的地方不沾油墨,有圖案的地方不沾水,只沾油墨:根據石板上的記號,把紙平鋪上去,加蓋鉛皮,在一定的壓力下,用人力搖動轆把,讓石版均勻地向前移動,打開鉛皮,就印出了一大張。現在看來,速度實在慢,也是很費力氣的活兒。這枚郵票的設計水平不高。我沒有在當時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做到精心構思,嚴格要求,使它更加令人滿意,實在是一件憾事。這也是由于我當時并沒有認識到,一枚普通郵票,還會具有什么重大意義,而認為它不過是表明付過郵資的一個標志而已!事隔三十余年,通過《集郵》雜志,又看到了這枚郵票,好像故友重逢。它雖然平凡,甚至很不起眼,卻使我聯想到偉大的延安精神。即便在使用這種郵票的年代,當其他解放區的同志收到寄自陜甘寧邊區、寄自延安的信件,看到這枚普普通通的郵票,看到票面上的寶塔山,也許會感受到黨中央所給予的溫暖吧。 |
|
來自: wodedoc910 > 《方成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