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舊社會,想安穩的過日子,閉口不言國家政事是很重要的前提,雖然家家都不富裕,但是有一間茶館叫做“裕泰茶館”的地方,卻總是有人生鼎沸,一派熱鬧繁榮的樣子。 而這就是著名戲劇《茶館》的原型。從戊戌變法到軍閥混戰,再到新中國成立,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縮影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活了過來,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將社會的腐敗黑暗,以及普通百姓夾縫生存的生活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故事中,在茶館里三位常駐的角色,第一位茶館掌柜王利發,從墻上貼的四個“莫談國事”的大字,便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安常守分的生意人。 第二位秦二爺則是一名想自己的才干挽救國家的人,然而到頭來卻還是一場空。 而第三位常四爺就非常了不得了,還在清政府的統治下,就敢當中高呼“大清國要亡!”是個膽子相當過人的角色。 然而就是這樣有著不同人生選擇的三個人,在那個時代,卻都沒能落下一個好結局,當三個人垂垂老矣,貧困到只能茶館里撿紙錢的時候,他們卻笑了,似乎即是笑他們自己,也是在笑這個國家。 跟隨著故事中的時間線逐步推進,從開始的輕松愉快,到后來的凄慘落魄,竟然有種使人要流淚的沖動。茶館越來越破,地方越來越小,門廳也越發的日冷清,這一切都仿佛在預示屬于他們的老舊時代要結束了。 為了挽救生意,茶館掌柜王利發甚至不惜花錢請了女店員攬客,然而結果卻還是沒有顧客愿意光顧,這與影片開頭繁榮的場景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對此嘆息可能就是所有人唯一能作出的反映了吧。 人們常說,成功前提是抓住了時代,可是誰又知道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東西被時代所抹滅了呢,如今的人們越來越忙,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舊時代里的閑時飲茶與好友路人聊侃的場景早已被封存在歷史的記憶中了吧。 所以說《茶館》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一部話劇、一部電影或者一部電視劇,它存在的價值,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見證以及承接文化的載體,在《茶館》中,我們能從一杯茶中看盡了一個時代的興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