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中醫大講堂∣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類風濕關節炎合并間質性肺炎(RA-ILD)臨床常見,根據中醫《素問·痹論篇》,五體痹不愈而進一步發展,則見“肺痹者煩滿,喘而嘔。”RA-ILD 即為中醫“尪痹”內合“肺痹”。運用中醫五臟辨證論治選方用藥,分別從肺、肝、心、脾、腎五臟整體論治,同時配合活血化瘀,防止RA病人的間質性肺病發生。對于已發病患者,通過五臟辨證治療也可以改善癥狀,增加體質,調節免疫功能,控制病變程度、范圍與速度,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 1.從肺論治 《中藏經》曰“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于人臟腑之為也”,徐靈胎曰“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難愈”,外邪內傷皆可致咳。尤其類風濕關節炎由皮毛入筋骨之痹,進一步發展,內舍臟腑而成肺痹。病程遷延,日久不愈,經脈、筋骨、臟腑郁滯,致氣機受阻失調,有形之瘀或無形之痰痹阻而致病。故類風濕合并肺間質病變患者,常是虛實夾雜,病久入絡,常伴有氣滯血瘀。《血證論》曰:“人身氣道,不可有壅滯,內有瘀血則阻礙氣道不得肅降,是以壅而為咳。” RA-ILD治療時應內外同治,以補肺為主,同時治咳不忘通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肺間質病變,外祛風寒,內化痰飲,兼以通絡活血,達到內外兼治的目的。 2.從脾論治 《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脈起于中焦,與脾胃密切相關。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同屬太陰,“同氣相求”,在生理、病理上聯系密切。脾為肺之母,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肺主氣,賴于后天脾胃之養,肺氣之旺衰取決于脾氣之強弱,RA-ILD患者病因多是脾胃后天失養,脾胃強弱決定了痹病的發展趨勢,故要注重調理脾胃。 3.從肝論治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下滿”。在五臟引起咳嗽中,臨床上肝咳常見,因五行相侮,肝氣郁結,木侮金,故肝氣犯肺,引發咳嗽。《臨證指南醫案》中曰:“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不論內外各種原因影響機體氣機升降,導致肝肺氣機升降失調,就會變生諸病。肺為嬌臟,清虛之地,若有情志抑郁之人,外感六淫,客氣襲之,或痰濁上犯,肺的功能失常,“清肅之令不行,升降之機亦窒”“治節不行,一身之氣皆失其順降之機”,導致肺失清肅,氣滯不暢,可出現胸悶咳嗽、喘息氣急等癥。且肝主筋,行氣主疏泄,若肝氣郁滯,痹阻經脈,則筋骨痹痛。故治療RA-ILD時除活血化瘀,還要注意調節肝肺氣機。 4.從心論治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痛……”,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與肺同屬人體上焦,生理病理密切相關。RA-ILD患者出現心脈病變時要注意心肺同治,標本兼治,才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5.從腎論治 《素問·咳論篇》中曰:“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氣虧虛,攝納無權,子病及母,導致肺氣虛,肺宣發肅降無力而咳。肺病咳嗽日久及腎,則致腎咳勞嗽,病其標在肺,本在于腎。病痹者多有先天腎氣不足,筋骨失養,筋脈痹阻。 RA-ILD患者,多為久病,久病傷腎,腎氣不足,重在補腎化瘀、化痰止咳,以扶正為本,以整體辨證調節。 參考文獻 于志謀,李響,李險峰.從五臟論治類風濕肺間質纖維化[J].環球中醫藥,2018,11(10):1631-16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