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我們平時方便的地方,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傳統的廁所也有了新名字,什么衛生間,洗手間等等。但是在俺們關中的鄉下,不叫廁所,叫它“茅子”。 說起廁所,那說來話就長了,歷史也非常的悠久。 話不多說,先來看看中國的“廁所文化”: 據《周禮》記載,中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邊道旁建有廁所。在《說文字釋》中詮釋「廁」字時說,「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可見廁所的設置完全是為人所方便,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廁所古稱“溷藩”或稱“圊”、“軒”;又因古時農家廁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稱為“茅廁”。 廁所雖然臭,但是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它。而在歷史上,有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和廁所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們三人或是最終完成了報仇、或是成為一個國家的相國,亦或是成為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 這三個人隨著歷史的傳承,越往后,名氣是越來越大。 那么這三個人和廁所到底有什么故事,且聽我細細道來! 1、豫讓第一位出場的人物是豫讓,可能很多人對此人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名頭也不容小覷,他就是中國歷史上四大著名刺客的老三,另外三位分別是專諸、聶政和刺殺秦始皇的荊軻。 他因何與廁所結緣?那還得從“三家分晉”說起。所謂的“三家分晉”說的是韓趙魏打敗了當時晉國的扛把子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最終將強大的晉國一分為三。 可能有人要說了,明明是三家分晉,這個智伯又不是晉什么公?憑什么是打敗了他叫三家分晉呢? 這就和戰國后期一樣,雖然名義上還是東周,但是天子的威望名存實亡,當時的晉國也大致如此。 這個智伯雖然被韓趙魏給滅掉了,但是智伯手底下有一個人老想著給智伯報仇,這個人就是豫讓。 對于豫讓來說,智伯可是自己的伯樂,當所有人瞧不起他、不重用他的時候,智伯看中了他,重用他,給了他發揮才能的機會,因此智伯對于豫讓來說那是有知遇之恩的。 因此在智伯被滅之后,豫讓喊出了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佳話,以此來堅定自己的決心,發誓要為智伯報仇。由于韓趙魏中的趙襄子做的有點過分,把人家智伯的頭蓋骨給做成了酒杯,這個豫讓就單單要找趙襄子報仇。 為了報仇,豫讓對自己太狠了。第一次為了潛伏到趙襄子的身邊,直接進行了一次深刻包裝,把自己打扮的像乞丐,然后混到了趙襄子的王宮里面,當起了廁所管理員和保潔阿姨。 后來機會總算是來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趙襄子剛要上廁所,突然感到心悸,好像有殺氣襲來,就這樣把豫讓給抓住了,豫讓也是倒了霉了,這都可以。但是趙襄子敬佩豫讓的國士精神,就把他放了。 但是這個豫讓可沒有放棄,第二次可謂是發狠了,第二次包裝不僅深刻而且徹底,用漆搞壞自己的皮膚,燒紅的炭火生吞弄壞自己的嗓子,沿街討飯,就為了不讓人認出來。 機會也算是來了,有一次他算準趙襄子的行程安排,躲到一座橋下面等他,但是天不遂人愿,路過的時候馬驚了,趙襄子肯定又是豫讓準備殺了,這次直接把豫讓抓了起來。 豫讓臨死之前,請求要一件趙襄子的衣服,刺殺衣服,也算是報了智伯的知遇之恩,刺完之后,豫讓自殺。也成全了自己國士的美名。 2、范雎范雎的名氣就比較大了,他是秦國的丞相,給秦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我個人感覺,在秦國最后七代國君統一天下的進程中,范雎的功勞能排到第二。 早先的范雎并不是秦國人,而是魏國人,也是一個屢屢碰壁,郁郁不得志的人。后來投奔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下,這個須賈果然是人如其名,處處透著虛假。 有一次須賈出使齊國,帶著范雎,齊襄王對須賈是愛搭不理,反倒是對于范雎這個隨從格外的看中,最后竟然給這個隨從范雎送了很多東西,這讓須賈十分不爽,自然而然的,小鞋馬上就給穿上了。 回到魏國后,須賈心里惱怒嫉恨范雎,就把這件事報告給魏國宰相。魏國的宰相是魏國公子之一,叫魏齊 。魏齊聽了后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荊條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脅折齒斷。當時范雎假裝死去,魏齊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廁所里。又讓宴飲的賓客喝醉了,輪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懲一警百,讓別人不準再亂說。 但其實范雎并沒有死,只是在裝死,后來魏國有一次出使秦國,范雎可算是逮住一個機會,趁機逃到了秦國。 是金子總會發光,范雎終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賞識,最終成為了秦國的丞相。而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也是當時七國之間唯一有此眼光的戰略家,秦昭襄王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對六國進行打壓,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 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一直采用,對于秦始皇統一天下,范雎實在是功不可沒。 范雎忍辱負重,在廁所被人尿一身的屈辱經歷,最終也讓范雎成為一代名相。 3、劉邦說起劉邦,相信讀者就更加的熟悉了,他是西漢王朝的開國之君,他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和廁所打過交道。 在劉邦率先進入了關中之后,按照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懷王之約”,本來劉邦是鐵板釘釘的關中王,但是當項羽打贏了巨鹿之戰,聲名大噪,天下間再無敵手,看著劉邦占據關中,項羽自然十分不爽,就“請劉邦吃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在席間,可謂是殺機四伏,劉邦有好幾次險些命喪于此,后來有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運作的結果,劉邦終于逃過一劫。 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讓劉邦趕緊回到自己的大本營,自己來應付項羽,而劉邦就從廁所逃走了。 小編有幸去過當年鴻門宴的地方,當年的廁所已經被圈了起來,成了“著名景點”。 廁所雖然臭,除了三急的時候,人人都想敬而遠之,而這三個人豫讓是甘心去廁所,不惜讓自己身蒙惡臭,只是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范雎是無奈、被迫到廁所,自己還要忍受被別人尿在身上的屈辱,只是為了活命;劉邦是不得已去廁所,后來的開國之君也要忍受這段不不光彩的經歷,只是為了活命,將來有一天反敗為勝。 不知道讀者們還知道哪些歷史名人和廁所“打過交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