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困惑的,強烈的自我意識不斷把客觀世界的存在指向人類自身。'物質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構成?″;'我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客觀物質與我的關聯又是什么?″···類似的疑問不停地摧促著人類科學進展的腳步。 如果給你一架全能的深空望遠鏡去探知浩瀚宇宙中的一切存在,你會發現宏觀世界是如此的無邊無垠以至于渺小無比的人類無法企及;如果給你一臺超分辨率的顯微鏡去窺視物質粒子的結構,你會發現微觀世界竟然是超乎想象的奇妙且可以無窮無盡的細分,以至于人類在'夸克禁閉″面前戛然止步。 物質世界的結構雖然是撲朔迷離的,但科學家相信再宏觀的存在也是由微小的單元所構成。探索寰宇奧秘首先要從微觀粒子進發,經典物理理論已經證實自然界的萬物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而更小的夸克粒子則構成了質子和中子。 但夸克粒子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它必須和其它夸克并列存在以使得夸克所帶色荷總和為零,從而獲得夸克粒子間的平衡。因此人類是不能直接觀測到夸克結構的,這就是'夸克禁閉'。 粒子物理學根據作用力的不同,把基本粒子分為三種,夸克、輕子和傳播子。而這些基本粒子由于色禁閉和過于微小,人類運用科學儀器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一般都是在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對撞實驗中根據數據推測而出的。 標準粒子模型認為希格斯玻色子是模型的基本單元,希格斯場創造了物質的質量,因而希格斯玻色子被稱為'上帝粒子”。2013年,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粒子對撞機(LHC)的實驗結果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那么希格斯玻色子真的就是微觀世界的盡頭嗎?其實并非如此,'無內為小',物質在理論上應該是可以無限細分下去的。 這一點在粒子物理界,事實上已得到了廣泛的默認。近幾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觀測數據不斷地證實完美的自然的粒子模型并不存在,一些粒子物理學家表示如有更大的粒子對撞機,可能會撞出比'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更小的粒子,說明在技術上粒子標準模型應該是不完美和不自然的。CERN的理論負責人在2017年已發表論文委婉承認了人類目前的粒子研究存在問題。而大多數粒子物理學家對他們已作出的明顯失敗的預測則保持沉默。 微觀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種結構呢?量子力學的量子場論給出了全新的解釋,這種理論認為基態量子是物質世界的最小單元,離散的單子構成宇宙的空間(量子真空),激發態的量子之間就會形成對應的量子場,而所謂的'粒子″就激發態的量子場。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就是激發態的場與場之間的動力學作用。相互作用的粒子進而構成原子,原子構成分子。因而物質世界就是由激發態量子構成的無數的場而已。 把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統一起來的弦論是基于量子場論的前衛理論,它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是普朗克尺度的能量弦的閉合圈,閉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宇宙萬物都是由振動的能量弦構成。所以這個世界其實根本不存在物質只有能量,結構化的能量包就是粒子。而宇宙的最初恰恰就是一團熾熱無比的能量體。 我們眼中的萬物實質都是由細小的振動的能量場構成,而我們每個人自已都是一個復雜的能量結構體。唯一的區別是這個能量結構體知道自已由能量而組成。 |
|
來自: 海鷹21iy19j5rw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