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以上的人, 基本上都會這么不屑一顧地說。 但那是曾經。 現(xiàn)在20歲以下的人, 還真有可能不知道郵票是什么東西、 干嗎用的。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不信你問問周邊20歲以下的人試試。 郵票是由國家(地區(qū))郵政主管部門發(fā)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預付憑證。郵票屬于有價票證,通常具有三個要素:發(fā)行國家或地區(qū)的銘記標志;面值或對應某類郵政資費的標志;圖案。 郵票的“三要素” 小小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因為上面有發(fā)行國家或地區(qū)的銘記,而且郵票圖案表現(xiàn)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歷史、科技、經濟、文化、藝術、體育、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最優(yōu)秀的方面,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雖說郵票的基本屬性是郵資憑證,但又不僅僅只是郵資憑證。因為,郵票的派生屬性還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這讓郵票除了郵政功能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一方面,郵票可以陶冶情操、增知益智、交往郵友;另一方面,郵票不僅是有些國家或地區(qū)的重要財政來源,也是一些集郵者儲值的籌碼。 英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羅斯福集郵”小型張(1982) 英國1840年5月發(fā)行的世界首枚郵票“黑便士”,其實并非羅蘭·希爾的獨家創(chuàng)意,而是從“印花”(stamp)家族中孕育出來的。“stamp”一詞作動詞時,是指用一個印模在紙、布等表面印出或壓印出圖案、文字等;作名詞時,則是指這一動作所造成的結果,即印花。 早在17世紀,歐洲就出現(xiàn)了各種稅或金融印花。比如在英國,1694年6月即開始采用壓印在小紙片上的稅務印花(即稅票);1712年開始在報紙上使用蓋印的報紙稅印花。從1853年10月開始,英國皇家稅務部門將帶有背膠的粘貼式印花用于支付手套、帽子、香水、雇傭馬匹等稅收。各種印花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具有面值。 英國19世紀壓印的稅務印花和18世紀蓋印的報紙稅印花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xiàn)于17世紀中期。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qū)開辦郵政的特權賜給魯諾瓦爾·德·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的街道設立信筒,每天收、投信件。他采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售給寄信人。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投入就近的信筒即可。郵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后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資付訖證”標簽,可以看成是郵票的前身。遺憾的是,它們一張也沒有留傳下來。 將印花理念和方法引人郵政的最早例子之一,是1819年1月由撒丁王國發(fā)行的藍色油墨加蓋“小騎士”郵資圖的郵簡。其郵資分別為15c、25c和50c,是郵政用品的最早樣式之一。 撒丁王國郵簡的“小騎士”郵資圖 德國也曾經使用過一種可稱為郵票前身的東西。1827年,柏林地方郵政開展業(yè)務時,使用一種表示郵資已付的專用票。這種一張一張的小票證上,帶有從“1”到“1000”的號碼。郵差送郵件時,在票證和信封上加蓋同一郵戳。它們只作為收寄信件和收取郵資的收據(jù)交給寄信人,而不貼在信封上。 德國柏林郵資已付專用票 后來,澳大利亞悉尼市于1838年發(fā)行帶有壓印盾形徽記及郵政總局字樣的郵資郵簡和包封紙,并以每個2便士的價格預售。 “黑便士”郵票和之后發(fā)行的郵票,都具有上述印花和郵政用品的特征,即:帶有面值和圖案,但不同之處是郵票需要貼用在郵件上。因此,在最初的英語中,往往將郵票寫成“adhesive stamp”(粘貼的印花);后來才被寫成“postage stamp”(郵資票)。 帶“postage”字樣的美國郵票 集郵家們把郵票發(fā)明和使用之前的時期叫“前集郵時代”或“史前時期”。這個時期的長短,各國不盡相同。郵票被逐漸從其誕生地——英國推廣到全世界,并非一下子就普及開來的。雖然“前集郵時代”的信封上沒有貼郵票、而只蓋有郵戳,看上去好像也并不起眼,但因為古老、有歷史內涵,而具有獨特的魅力。許多集郵家都為能收集到蓋有“前集郵時代”郵戳的信封而感到自豪。 都柏林寄倫敦史前封(1794.6.28) 只有當郵票問世之后, 以郵票為主要收集對象的“集郵時代” 才真正開始。 那么, 現(xiàn)代意義上的郵票究竟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