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一下,神話地理并不等同于實際地理,受《山海經(jīng)》等著述影響,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圖繪制技術一直落后于國外,其實是不正確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國地圖測繪技術不落后于世界,甚至在本國地理測繪方面是領先世界的。 13.1甘肅放馬灘紙質地圖殘片 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地圖實物繪制于西漢初年,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穴出土了7副地圖(殘片),比托勒密《地理學》一書中的地圖早了將近五個世紀,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地圖學史、科技史(紙張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目前存世最久的中國石刻地圖是《禹跡圖》和《華夷圖》,是宋朝人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所繪制,和今天的全國地圖已經(jīng)非常接近,特別是長江、黃河等水系與實際情況幾乎一致,令人驚嘆不已,這種繪圖成果源于中國古代的“地理實測法”。 13.2華夷圖(石刻拓本印刷版) 西漢時期,中國就出現(xiàn)了功能、技術齊備的“欽天監(jiān)”,專門負責天文觀測、地理測繪、吉兇問卜等工作。當時的欽天監(jiān)官員利用類似現(xiàn)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來進行測繪工作,發(fā)明了“記里鼓車”和“計里畫方”的地圖測繪方法。 “記里鼓車”就是在車上放置一面鼓,兩側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在齒輪的作用下,車子每行駛一里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里路,就會敲一下鐲(鑼),隨行官員根據(jù)車輛行走的距離來記錄沿途山川地理特征和城隘之間的距離,以便繪制地圖。 13.3古代“記里鼓車”復原模型 (古代車又稱作“輿”,“堪輿”原指天道、地道,后來和風水學結合為“風水堪輿”之術,從這個詞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最早、最準確的地理測繪方式就是“記里鼓車”。) “計里畫方”就是在圖紙上畫滿相等面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shù)(比例尺),再將山川走勢、地理特征、城市隘口等要素描繪在方格之上,以這種方式繪制出來的地圖準確性還是比較高。 13.4古代“計里畫方”繪圖法 古人就是通過這種方法,靠官方測繪機關--欽天監(jiān)一代代官員用腳步丈量著華夏大地,用實測的方法不斷完善地圖,保持了中國古代地圖較高的準確性。 但是受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影響,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天圓地方”的認識,沒有地球球體的概念,自然無法形成經(jīng)緯度劃分法和投影繪圖法,所以中國古代地圖在越小的范圍內越準確,一旦超出國家和陸地的范圍,準確度就會大大下降,這種情況在航海圖和世界地圖繪制上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所以在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啟后,中國的地圖測繪技術就落后于西方國家了。 13.5地理大發(fā)現(xiàn)讓世界地圖準確性大大提升 不過本文講述的神話地理觀與實際地理有所不同,神話地理觀更多的是體現(xiàn)古人對大地的認識和寄予其中的民族情懷和精神。遠古先民腳踏堅實大地,遙望茫茫四野,回顧高山大河,對遠方的地理發(fā)出無限猜想,于是產(chǎn)生了地理神話,形成了神話地理觀。 神話地理觀最早見于盤古神話中,“陰濁為地”、“地日厚一丈”、“地數(shù)極深”、“天去地九萬里”,創(chuàng)世神盤古的身軀部分化育出四極、五岳、江河、田野、金石、珠玉等自然地理要素,才有了華夏之后土大地。 此后共公爭權失敗,怒撞不周山(天柱),天崩地陷、大雨磅礴,女媧煉石補天后仍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是對我國西高東低的地理特征做出的神話解釋,讓我們一同來追憶古人大氣磅礴的神話地理觀。 13.6共工怒觸不周山 一、空間方位與各方神靈 在神話宇宙觀中有“天圓地方、大地環(huán)水、地載于水”的記錄,先民們沒有大地為球形且懸在宇宙中的概念,他們認為地是方形的,是浮在水面上(或被神人托起,或被神龜馱起),且被水環(huán)繞著。 先民們以太陽的運行軌跡形成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早期神話中四個方位歸屬于四位神仙統(tǒng)領--東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強。 中心意識很強的先民以自我為中心,在四個方位中間又想象出一個神來,就是后土(或稱句龍)。五方神仙統(tǒng)轄各方領地,下轄名山大川,山川又各自有神靈主宰,山神、河伯、水神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最常見的基層神仙。 13.7河伯之圖 大地之外有東南西北四海,四海各有主神,因版本太多無法統(tǒng)一,如東海之神有禺?、阿明等名稱,北海之神有玄冥、禺強等名稱,這里不做強行歸并,可能因為名號太多記憶困難,所以在民間神話中逐漸演變成通俗易懂的四海龍王。 后來遠古神話因統(tǒng)治階層自身需要,在進行完善補充時,句芒、祝融、蓐收、禺強、句龍五位小神已不足以統(tǒng)轄華夏大地,更不能支撐遠古神話龐大的結構,于是上古神話中請出了太暤、炎帝、黃帝、少暤、顓頊五位大神代言五方大帝,原來的五位小神降格為他們的輔助之神,還配以了五方神獸聽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有后土黃龍。(《禮記·曲禮》) 13.8四象神獸 五帝的管轄范圍是神話想象中古老中國的疆域范圍,其地之廣闊已超出了現(xiàn)在亞洲的范圍,東南西北四極界限分明。 東遠至搏木(即扶桑),為太陽出升之地;南遠至委火炎風之野,猜想為赤道附近;西遠至危山,即西王母三青鳥住的地方,疑似里海一帶(中國古代以昆侖山為地理中心),甚至到達黑海、地中海一帶;北遠至凍土之地,至少到達了西伯利亞地區(qū)。 13.9空間方位與各方神靈圖 四方大地的四極就是先民們認為的天邊了,這種地理觀是在當時的遷徙范圍和商業(yè)往來的基礎上想象的,其框出的范圍是理想中的大中國,體現(xiàn)出先民宏大的世界觀。這種神話地理觀滲透著陰陽五行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來中國很多地理描繪都按其方位定位。 二、禹量大地分九州 大禹時代,中國地理描繪開始擺脫神話色彩,逐漸回歸現(xiàn)實。洪水平息后,禹命其手下兩名大臣--大章和豎亥對大地的面積進行了丈量。(《山海經(jīng)》、《淮南子》中均有記述) 這是古代中國最早的官方地理測繪活動,雖然還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大禹根據(jù)測繪結果認定大地是方形的,并將天下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 13.10禹貢九州山川圖 九州之外還有“荒服”,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區(qū),再外為環(huán)繞中國之四海,所以后世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 九州是中國核心地區(qū)的分區(qū),為世人所接受,為文化所認同,最后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其包含著政治地理與經(jīng)濟地理的概念。 先秦時期雖然已有較為準確的九州大陸概念,但是神話地理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先民們仍固執(zhí)地認為昆侖山是中華大地的地理中心(心理坐標),其地位高于其他山,稱為山中之首,是神話傳說中的神山,既是天柱又是天梯,既是地首又是地之中心,是天帝的都城也是眾神所在之地,是黃河長江之源。 ![]() 13.11相傳昆侖山可直達天庭 昆侖山之神與后來衍化出的東海之仙,一東一西將中華大地拱衛(wèi)護佑其中,為華夏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最好的空間。 三、《山海經(jīng)》及“同心方”的政治地理觀 前文已經(jīng)介紹過了實際地理和神話地理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那么造成這種矛盾又統(tǒng)一的根源就是一部奇書--《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神話著作,其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到漢代初中期,作者不詳。 ![]() 13.12地理 神話巨著《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全書約31,000字,記載了四百四十余座名山及其地理位置,二百五十余條河流及其發(fā)源地、流向,四十多個方國的名稱及遠方異民的習俗人情,一百多個歷史神話人物,一百余種藥用動植物,四百余種神怪異獸,并保存了大量著名的遠古神話傳說。可謂描盡變幻無窮的名山大川、功用奇效的林木花草、興風作浪的精物神靈、駭世驚聽的奇鳥異獸、稀聞少見的異魚怪蛇、蘊藏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無愧于地理神話著作之名稱。 《山海經(jīng)》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18號卷:五藏山經(jīng)5卷、海外四經(jīng)4卷、海內四經(jīng)4卷、大荒四經(jīng)4卷、海內經(jīng)1卷。 關于《山海經(jīng)》中所涉及的地理范圍,學界眾說紛紜,有云南圈、中國圈、亞洲圈、兩河流域圈、世界圈等多種說法。不過這些地理外延研究都局限于地理地貌的對號研究,其中多數(shù)都是假說和推測。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xiàn)代,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方志學家、科學史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文學批評家、乃至思想史家和哲學家均不能忽視《山海經(jīng)》的存在,也無法將它破譯清晰。 《山海經(jīng)》中的地理觀是建立在“中國中心”的地理觀上,本文不打算展開其中內容來講,有興趣可以查閱《山海經(jīng)》相關解析書籍(多如牛毛)。 《山海經(jīng)》的層帶構思所體現(xiàn)的“大世界觀”是一種“同心方”的空間模型。在模型中中國處于中心位置,是文明的中心,在中國外圍的所有國家都是中華文明播撒(影響)的地方。這種以中國為中心展開的層次結構,反映著中央王國的自我中心意識所投射出來的輻射性的空間區(qū)域分布。 ![]() 13.13華夏文明長盛不衰 可以說《山海經(jīng)》的政治地理圖式是“華夏文化中心觀”的典型表現(xiàn),這種空間價值觀反映出華夏民族“以我為中心”的文化心理,是一種政治地理觀的表現(xiàn)。 華夏文化中心觀是中華民族內外關系秩序化、體系化的核心內容是,是華與夷、內與外、天下與四海的政治結構的主要觀念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體系、觀念引導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幾千年璀璨的文明史。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wǎng)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
|
來自: 林響溪 > 《自寫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