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感恩叫尋根有一種牽掛叫故鄉有一種思鄉叫清明粿清明節的感恩、哀思;追憶先祖、思鄉情懷,是植入中國人血脈的基因。徽州的清明節,掃墓、回故鄉;踏青、品茗;內容豐富多彩且世代傳承著一些民俗文化。這些習俗傳承,勾起在他鄉謀生為艱的人們對逝者哀思;透著對先祖和故土的感恩;涌起心底故鄉如畫美景的熱戀。清明粿的世代傳承,更是讓游子不論走多遠,離開多久,都記得回鄉的路。一一題記有一種感恩,叫尋根 春暖大地,萬物復蘇,滿目蒼翠,山花爛漫。轉眼又到清明時節。這個特殊日子,人民日報有篇文章《清明為什么掃墓,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歸納如下:“人這一輩子,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生者尋根,葉落歸根。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清明時節,教我做人。清潔、清廉、清凈,無非一個清白;明事、明禮、明法,無非一個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風拂面滌心,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游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種精神。.有一種牽掛,叫故鄉 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花垂淚,雨聲碎,思念長。生長在艱苦的歲月,打拼了好多年,回過頭遙望故鄉,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從未真正離開。那,有我們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的故事,是我爺爺奶奶永遠安息的地方!而今那故土深情只能留在夢中,正在消失的鄉村和那一串串也將埋沒的親情故事,或將一同化作塵埃,那是這一代人永遠回不去的鄉愁!或許有一天,不再有人記起,我的爺爺奶奶將化作了青山,而我們魂望青山亦可以懷念先祖。故鄉在,夢就在;老屋在,心就在;記憶在, 根就在。我那當兵的兄弟出門近三十年了,今年也帶上他兒子來到山上祭祖,我爺爺奶奶安息在天國,守望著大山。這對于出身大城市人孫子輩來說,從未謀面的先祖,只是個概念。走一趟山路,采一回山茶,燒一回土柴鍋,挖一回春筍,住幾天土胚瓦房。然后,與老人一道體驗農家人勞作生活;去一趟先祖的墓。至少讓新生代知道: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的祖輩如何生存的?我將走向何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