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1) 本篇重點: 一、確切記載了三部九候的部位及所屬之臟腑。 二、七診與三部九候合參以判斷疾病的預后。 三、論述了不同病變(經病、經絡病、血病、奇邪)所采取的不同針刺治療手法。 原文與譯文: (原文)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 (譯文)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道理后,覺得豐富廣博,不可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囑咐子孫,傳于后世,銘心刻骨,永志不忘,并嚴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這些道理符合于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始有終,上應于日月星辰周歷天度之標志,下符合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你講解這方面的道理。 (原文)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譯文)岐伯回答說: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至為深奧的道理。 (原文)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譯文)黃帝道:我愿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 (原文)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 (譯文)岐伯說:天地的至數,開始于一,終止于九。 (原文)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譯文)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 (原文)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譯文)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原文)帝曰:何謂三部? (譯文)黃帝道:什麼叫做三部呢? (原文)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譯文)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謂三侯,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方能懂得部侯準確之處。 (原文)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譯文)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 (原文)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譯文)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陽明經合谷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 (原文)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譯文)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 (原文)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譯文)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侯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變。 附:十二經脈知識 十二經脈也稱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認識一味中藥——蘆根(歸類:清熱藥)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