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周四,氣溫-1度—13度。今天在伊斯法罕游覽一天。
伊斯法罕,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會。伊朗第三大城市。曾經是伊朗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薩法維王朝的首都。位于扎格羅斯山和庫赫魯山的谷地中。伊斯法罕不僅風景優美,擁有11世紀~19世紀的各種伊斯蘭風格建筑,而且它作為“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東西方商貿的集中地。南來北往的商客都匯集于此,各種商品也琳瑯滿目,伊斯法罕一時富甲天下,所以民間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稱。這句話來源于16世紀法國詩人雷尼爾對伊斯法罕的贊譽。那個時候的薩法維國王酷愛建筑,全國上下無論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是同好之人都可能得到國王的接見,每個人都有權利規劃自己設計的建筑物,如果得到國王的賞識,馬上就可以得到資金進行建設,完成之后更可以得到豐厚的獎金。于是,全國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到首都伊斯法罕,用自己的藝術靈感來建造這座瑰麗的城市,這也成就了伊斯法罕為藝術之都的美名。《伊斯蘭在波斯》一書上這樣描述伊斯法罕:“全城有60萬居民,162座清真寺,48所經學院,182個客棧和173個公共澡堂。路人服飾豪華,市場繁榮,精美的帳篷一個挨著一個,貨鋪上排列著姿麗多采的工藝品。”
伊斯法罕的早晨。

“四十柱宮”是伊斯法汗有名的建筑。這座宮殿位于一個占地67000平方米的大花園中。花園是阿巴斯大帝修建,而花園中央的宮殿則是其后的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專為接見和宴請外賓之用。宮殿的前面是一個巨大的門廊,門廊由20根柏木做的獨木巨柱支撐。門廊前面有一個長110米、寬16米的水塘,水從安放在塘底的四頭獅子的口中噴出。塘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木柱倒映在水中,又有20根同樣的柱子浮現。人們根據這一獨特的景觀將宮殿稱為“四十柱宮”。宮內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鑲嵌有鏡子、彩色玻璃和壁畫,有的展現波斯人同烏茲別克人、莫臥兒人、土耳其人交戰的歷史場景,有的反映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隆重場面,有的描繪男伴女舞的社會圖景,還有的是動物和植物的裝飾圖案。大多數壁畫都采用工筆細畫技法,線條清晰柔美。




塔赫瑪斯普和胡馬雍兩位統治者的壁畫

這個大廳中還有兩幅主題同第一幅相近的壁畫:《沙赫阿巴斯一世接見突厥斯坦統治者瓦里·穆罕默德汗》和《沙赫阿巴斯二世接見突厥斯坦統治者納迪爾·穆罕默德汗》。



作畫的伊朗美女




碰到一批伊朗男學生,也向我們招手致意。

參觀完四十柱宮,來到地毯商店,國營地毯店,貨真價實。

中午吃飯,在一千零一夜餐廳。




伊朗特色餐,烤羊排。

伊瑪目清真寺又稱“馬斯吉迪·賈米伊·阿巴希”或“國王清真寺”,位于伊朗伊斯法汗。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磚鑲嵌而成,其外形為壁競式的正門面向正北。清真寺的大門是鍍銀的,正門高達30米,門上寫有許多詩文,由當時著名書法家用美麗的波斯文納斯塔利克體書寫。伊瑪目清真寺始建于1612年阿巴斯一世時期,1638年完成。

阿里卡普王宮位于伊斯法汗伊瑪目廣場的西側,是當年阿巴斯大帝招待外賓及欣賞馬球的地方。王宮建筑的獨特之處在于從正面看整個建筑是三層,從側面看是四層,從背后看是五層,而實際上原來是六層,讓人產生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

王宮后面,過去是衛兵住的地方,現在是一所音樂學院。

國王清真寺內部。

孔雀開屏

若站在正對著拱頂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聽到多次洪亮的回音。離拱頂中心越遠,回音越弱。據說,在禮拜大殿的中心部位,你能找到正對大圓穹頂的地面上有幾塊黑磚,你站在那里用腳蹬一蹬,就會聽到七聲回音



王宮里的音樂廳

上王宮頂端的窄小樓梯

伊瑪目廣場,原名國王廣場,也稱世界之半廣場,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官方更名為伊瑪目廣場。是僅次于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瑪目廣場列入世界遺產。該廣場建于1602年,寬闊的廣場由阿巴斯一世設計,長560米,寬160米,坐落于新王宮和老商業區的交匯處。





它的兩個門于側面的宣禮塔,高達42米;而圣殿邊上的宣禮塔則更高達48米。在正門內類似壁龕處的兩個鑲板上有精美的圖案。

晚霞下的廣場

月亮神

伊朗的主食

開心的普通人民

廣場旁邊的大巴扎

伊朗最有名的綠松石

大石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