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宣《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國內35所高校獲得首批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該專業將在2019年通過“自動化類”大類專業招生。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研究和產業落地應用的飛快發展,高等教育正在加快跟進相關專業設置。 通過網絡、電話、走訪等形式對國內20余所高校(包括雙一流建設支持的重點高校、普通高校、高職院校)進行了調研,發現現在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對算法側重有余,而數據和算力部分相對薄弱;理論和科研偏中有余,而應用和實踐相對不足。 AI學科交叉性很強,涉及到的知識體系非常廣泛,跨越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統計學、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以及部分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 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新興技術領域,人工智能專業的知識體系涉及到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統計學、仿生學、心理學等學科門類。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布的《“智能科學技術”一級學科論證報告》建議,在“智能科學技術”的一級學科下面,進一步提出要設計腦認知、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五大二級學科,開設“腦認知機理、神經網絡、計算認知、交互認知、記憶認知、人工智能導論、機器人學、機器倫理學”等專業課程。 據了解,西交大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主要包括通識教育、數學與統計、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機器人等11個課程群,共開設64門課程,其中必修課程41門、選修課程23門,至少需選修其中12門以完成所需學分。 人工智能本科教育是全新的學科,盡管國外多所高校已經設立該專業多年,國內多所高校也早早開始相關探索,但真正建立起成熟的學科體系的建設還需要時間。 除人工智能專業以外,另有101所高校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96所高校獲批“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203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25所高校獲批“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25所學校獲批“網絡空間安全”專業,14所學校獲批“物聯網工程”專業。 目前我國已將發展人工智能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未來AI行業的高速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的優秀AI人才來持續創造和推動。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引領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要進一步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突破,要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能,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與人民需求深度融合、為改善民生提供新途徑,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為教育變革提供新方式,從而引領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示范,帶動我國人工智能總體實力的提升。 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在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10億元。 人工智能這么火熱,規模這么大,你會投身其中嗎?反正隔壁老王是不會學習的(學經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