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早年護城河的源頭在哪里? 相信許多川沙人也會知道, 那是三灶浜。 三灶浜是貫穿川沙古城東西的重要河流,她在東面和護城河連接后進入通海口。 基于三灶浜在原先川沙老城格局的重要地位,這次東城壕路整體改造,也對三灶浜進行一個概念性的展現,通過一段模擬河道的水景,提醒人們原先這里有一條名叫三灶浜的河流穿城而過,匯入大海。 恢復三灶浜的遺址,整體景觀包括廣場部分有580平方米。展現三灶港遺址的景觀部分有200平米,通過“三灶港”的文字、實物來模擬原先的河流形態。 在三灶港老磚石砌筑的墻上,厚重的歷史滄桑感烘托了整個景觀遺址的過去。地面上修筑了幾處儲水池,采用護城河的原水,表達我們對流逝歲月的回憶。 三灶港東起老護塘,西至孫橋橫沔港,總長8公里多,其中川沙區域是3公里多。 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川沙筑堡城,三灶港一段成為城中河,這一段稱為“三灶浜”。河浜上曾經造了不少橋,從東向西有:東水關橋、倉橋(俗稱操場橋)、大石橋、三多橋、西水關橋、西門吊橋等;在河的北側修了一條“三灶浜路”。 三灶浜也是當年的交通要道,西門就有“小火輪碼頭”,南北貨物、人來客往,運輸繁忙。隨著小火車建設,路上交通開辟,運輸功能逐步消失。 1958年,自三多橋至西水關段(大致在現關帝廟到城隍廟一段)改造露天游泳池,約200米長。 1961年,填埋了城區多條河浜,也填埋了三灶浜,包括游泳池。部分地段還造上了房屋建筑。 三灶浜,在川沙城中已經消失了半個多世紀,而今,修建三灶浜遺址,將喚起多少川沙人兒時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