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第一次讀《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我茅塞頓開,從此開始研究之路,并堅定投資就是投好公司。 2019年4月再讀《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這次和第一次閱讀感受完全不同,第一次閱讀更像是看彼得·林奇的故事,第二次閱讀是通過彼得·林奇的故事看我自己的故事,因為這一年我研究六十多家公司,寫上百篇文章,做十幾個投資決定,并經歷上證指數從3200跌至2500又漲到3200,投資的公司也有跌40%又漲50%的情況。 我的故事很愚蠢,我犯了很多錯誤。 本期通過《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第7章——6種類型公司股票,檢查這一年我的研究。 這一章彼得·林奇談了6種類型公司股票,包括: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周期型、隱蔽資產型、困境反轉型,第10章、11章、13章、15章有關聯內容。 第10章彼得·林奇把6種類型公司比作不同類型的人: 緩慢增長型——圖書管理員、中小學教師和警察 穩健增長型——中層管理人員 快速增長型——演員、發明家、房地產開發商、小企業家、運動員、音樂家和罪犯 周期型——農民、酒店和度假勝地服務員、圣誕樹銷售商 隱蔽資產型——擁有信托基金的人、大地主 困境反轉型——流浪人、無家可歸者、破產者、被解雇或失業者 通過這種比喻我們知道兩件事:第一,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維持同一種狀態;第二,跟不同的人在一起結果不同。映射到公司,一家公司存續階段以不同狀態呈現,有時會出現多種狀態共存;不同類型公司投資的方法、收益、風險不同,需要區別對待。 我犯得第一個錯誤,沒有劃分公司類型。 我使用“56112”選股法,其中“5”是營業收入3年增長50%,平均一年16.66%,通過這個方法我已經屏蔽緩慢增長型公司,緩慢增長型增長低于GDP增長,剩下5種類型公司都有可能出現3年增長50%,如果不在繼續劃分就會出現嚴重錯誤。 下面我對三省研究重點關注公司(25家)重新劃分,我研究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穩定增長型和周期型。 白酒公司從行業看,白酒行業屬于緩慢增長型,白酒銷量低于GDP增長;從公司看,2018年19家上市白酒公司,有11家增幅超過20%,7家超過30%,2家超過40%,30%、40%速度已經成為快速增長型。 高端白酒又屬于周期型產品,2012年、2013年多家白酒公司成為困境反轉型公司,本質原因是經濟并不支持高端白酒超高價格。 同時高端白酒擁有隱蔽資產,首先是品牌,其次是存貨,最后是老窖池,如瀘州老窖有上萬口老窖池,這些老窖池在資產上體現不出來,但這成為瀘州老窖進軍高端白酒的資本。 綜合考慮,我把白酒公司放在穩定增長型公司里。 穩定增長型公司一般規模比較大,增長速度是GDP2倍至3倍,投資穩定增長型公司核心是低估。 我們關注的13家穩定增長型公司里,有10家公司市值超過500億,9家營收超過100億,所以指望這些公司短時間(一兩年)增長5倍、10倍是不可能的。 2019年至今五糧液漲幅101.18%,瀘州老窖漲幅91.54%,四個月時間市值翻倍,對于穩定增長型公司漲幅巨大,造成這種現象,先是2018年恐慌造成公司低估,然后2018年業績、2019年一季度業績超預期引起價值回歸及未來信心增加。 我犯得第二個錯誤,把周期型公司當作穩定增長型公司。 周期型公司和穩定增長型公司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規模大、耳熟能詳,但兩種類型公司有本質區別。 2017年在我關注的周期型公司有四家公司達到周期峰值: 大族激光營業收入增長66.12%,股價漲幅119%; 北新建材營業收入增長36.88%,股價漲幅121%; 萬華化學營業收入增長74.49%,股價漲幅121% ; 濰柴動力營業收入增長62.66%,股價漲幅73.68%; 2018年四家公司業績增速均出現大幅回落,股價僅濰柴動力保持穩定,其他三家公司大幅下跌。 投資周期型公司需要判斷峰值、谷值能力,如果在峰值買入周期型公司可能會承受虧損50%,甚至80%的風險,如果在谷值買入,一旦復蘇,增長幅度巨大。2018年我們正好投資幾家處在峰值的周期型公司。 判斷峰值、谷值對于外行人來說很難。 上海機場從營收增速看可以放在穩定增長型公司里,我把他放在周期型公司里,因為上海機場業績需要產能(航站樓)提升,新航站樓投入使用,短期會增加成本,公司利潤出現下降。 我對快速增長型公司定義是,近三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超過30%,當然要排除周期型、隱蔽資產型、困境反轉型公司,目前僅有三家符合這一標準,其中尚品宅配、三棵樹因為上市時間短參考意義不大。 現在只有愛爾眼科屬于快速增長型,愛爾眼科成長主要來自開醫院的速度,當開醫院的速度降下來,公司成長將會下降。 由于愛爾眼科一直保持較高市盈率,所以后期沒有繼續研究。 因為我并沒有研究緩慢增長型、隱蔽資產型、困境反轉型公司,所以這里不談論這三種類型。 僅從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和周期型三種類型來看,投資快速增長型、周期型公司回報要高于穩定型公司,當然難度也高于穩定增長性公司。 穩定增長型公司主要是判斷價格是否低估,而周期型公司要考慮峰值、谷值拐點,快速增長型公司要考慮公司增長能否持續以及承擔估值較高風險。 最后對本章進行總結: 一、物以類聚,公司有不同類型; 二、因材施教,不同類型公司投資方法、收益、風險、時機不同。 希望2020年再看這一章時,我不要犯這些錯誤。 風險提示:本文僅是作者學習之用,文中可能存在很多錯誤,不能作為投資依據。封面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