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本文以天麻鉤藤飲為引,暫時拋開教材中方劑的認知,學習劉保和教授通過抓主癥用方,借此開拓大家的思維,我們共同進步。 抓主癥 什么是主癥?顧名思義,主就是主要的意思,在病人的所有癥狀當中,要把它提煉出來,找出它最主要、最重要的癥狀。一到三個,絕對不能超過三個! 我們每個人長期臨床都知道,為什么開這個方子?因為抓住了一個主癥。舉例說: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怎么分辨?餓的時候心里空、胃有下墜感這是補中益氣湯;餓的時候胃里空、有心慌的感覺是歸脾湯。主癥為什么不能超過三個呢?因為我們辨證辨的是什么呢?辨的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因一個、病位一個、病性一個就足夠了,不能再超過三個。 主癥是病人感覺最痛苦的嗎?恰恰相反,病人感覺最痛苦的癥狀,恰恰不是主癥,他感覺最痛苦的癥狀是標不是本。比如這個人頭疼,頭痛劇烈它是主癥嗎?它不是,如果我們醫生檢查,他繞臍痛、多日不大便、脈沉實有力這才是主癥。因為這個才代表他的疾病本質,頭痛劇烈那是標不是本。因此我這里所說的主癥,是指體現疾病本質的癥狀。所以你抓住了這個,你用大承氣一瀉,頭痛好了,所以頭痛不是主癥。 天麻鉤藤飲:三大主癥 王氏熄風和陽法所選用的羚羊、丹皮、甘菊、鉤鉤、決明、白蒺藜等品,只適用于“肝風初起,頭目昏眩”的癥狀。而臨床常見疾病遠較此證為復雜,應當掌握更多方劑以備應用。 就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而言,常用方有羚羊鉤藤湯、鎮肝熄風湯、建瓴湯、滋生青陽湯、羚羊角湯等。筆者臨床體會,療效最好、適用范圍最廣、最容易掌握的方劑就是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飲首載于《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出版于1956年,是現代方劑。本方由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夜交藤、朱茯神、益母草、杜仲、桑寄生、川牛膝組成。 教材中多把本方的病機和功用認識為: 病機:肝腎不足→肝陽偏亢→生風化火。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但筆者對于本方的認識是抓三大主癥,臨床只要見到頭暈而脹喜涼爽、失眠或睡眠不實、腰膝酸軟,不論任何疾病,用之均有肯定療效。 本方基本上由三部分組成: 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清瀉風火與潛鎮肝陽并用,專治頭暈而脹喜涼爽; 夜交藤、朱茯神,清心安神,專治失眠或睡眠不實; 益母草、杜仲、桑寄生、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補肝腎、壯腰膝,專治腰膝酸軟。 臨床所見輕、中度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大多并見此三大主癥,適用本方的機會很多。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三大主癥必須缺一不可,否則就應考慮選用其他方劑。 有很多病人,常以失眠為主訴就診,即使并非高血壓病,只要具備此三大主癥,失眠病亦可迅速治愈,而且只有本方才能取得如此佳效。就此類失眠的治療而言,本方可謂“存在而且唯一”。 病案舉例 王某,女,35歲。2012年11月15日初診。 一年來著急則血壓可升至140~150/90~100mmHg,現查血壓為160/110mmHg。頭暈,暈時必須閉眼,否則即覺房屋在旋轉。稍過一會兒可暈止。暈甚時又惡心,如吐出少許食物可舒。常覺頭頂有堵悶感。有時耳鳴。平時怕熱,喜涼爽,頭暈時如涼風吹覺舒適。難入睡,且易醒,再難睡。睡時多亂夢,醒后心煩。有時覺心慌,發則伴有上氣不接下氣之感,深吸氣覺氣堵于劍突處而再難下行。腰酸腿軟,訴如喝醉酒樣,頭重腳輕,但手足尤以兩足卻覺冷甚。夜尿3~4次。月經正常,但經行覺小腹發冷。脈寸浮滑數,關尺細數而尺脈無力,呈上實下虛之象。舌暗紅,苔白膩。 予平肝熄風合和胃化痰法,以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 天麻、鉤藤、夜交藤、桑寄生、茯神、黃芩、川牛膝、杜仲、焦山梔、益母草、地龍、陳皮、半夏、竹茹、槐花各10克,生石決(先煎)、夏枯草各30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11月22日。 上述諸癥均已大減。今查血壓130/90mmHg,頭頂已不覺堵悶了。原不能轉頭,現能轉了,但低頭時仍覺暈。手足已轉溫。仍有吸氣時堵悶于劍突部位之感。睡眠已轉正常,頭重腳輕之感已除。 上方加蘇子、葛根、制首烏各10克。7劑。 三診:12月10日。 今陪同其子來看病,訴上方服后一切癥狀消失,血壓已轉正常。今測其血壓為125/85mmHg。 按:本例患者具典型天麻鉤藤飲三大主癥。此外其多夢、心煩、時有嘔惡,吸氣難達于劍下,乃痰熱阻滯,故合溫膽湯法而取效。 附:“抓主癥”方匯總 1、解郁消愁湯 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薄荷、陳皮、半夏、香附、酸棗仁、遠志、焦三仙、生龍牡、甘草。 主癥:悲愁、納呆、少寐三癥并見。 2、溫經湯 主癥:經期小腹涼甚,冬日手足涼,唇口干燥。 3、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主癥:叩擊右脅肋痛并引劍突下疼痛,凡辨證屬氣血瘀滯見此主癥者。 4、足跟化瘀湯 丹參30克、川牛膝10克。(印會河所傳授) 主癥:兩足跟按之痛,初觸地行走時痛甚,行走后反漸覺痛減。 5、隔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主癥:臍上1寸處痛明顯,兩關脈尤以右關脈澀象顯著。 6、桂枝茯苓丸 主癥:左少腹(臍的左下方)按之悸動而痛,脈右寸浮而澀,左關弦細澀。 7、升陽益胃湯 黃芪30克、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白芍、澤瀉各10克,羌活、獨活、柴胡、防風、炙甘草各6克,黃連、生姜各3克,大棗3枚。 主癥:①呼氣費力而吸氣正常,體力勞動時尤甚;②脈沉細而弱,兩寸尤甚,但兩尺重按有根;③舌淡紅,苔薄白而水滑。 8、七味祛痰湯 紫菀、桔梗、杏仁、陳皮、前胡、枳殼各10克,炙甘草6克。 主證:咳嗽頻繁,咳吐白色稀粘痰且不爽,胸部憋悶,尤以天突穴下至10厘米胸骨之間憋悶嚴重,以致痛苦異常。 9、小柴胡湯 主癥:用手敲擊右脅肋,感覺右肋弓下疼痛,同時右肋弓下也有壓痛者。 10、甘麥大棗湯 主癥:緊張——情緒緊張,病人感覺沉不住氣,當別人交給他辦什么事的時候,他立刻去辦。 11、四逆散 主癥:肚臍的左側,中指同身寸0.5寸,在這地方出現壓痛就是四逆散證。 12、化瘀靈(旋復花、當歸、郁金、桃仁、茜草、澤蘭、柏子仁) 主癥:主癥臍上一寸處壓痛(水分穴)。 13、天麻鉤藤飲 主癥:頭暈而脹喜涼爽、失眠或睡眠不實、腰膝酸軟三大主癥。 14、培土泄木方 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木香、白芍各10克,吳茱萸、炙甘草各6克 主癥:饑餓時心中(即胃)空虛難受,欲速食,但又不能多食,少食即飽,過一會又覺餓,飯量很小,飲食喜熱惡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