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名氣在全國無人不曉。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將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其侄子王仁則占領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兩年后,少林寺曇宗大師率領十三棍僧擒住了王仁則,奪了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給參戰的僧人封了賞,曇宗被封為大將軍銜,并賜給少林寺田地四十頃。自李世民之后,唐高宗、唐中宗、女皇武則天、唐玄宗也多次遣使給少林寺題碑施物,中宗李顯還敕授少林寺常置“十大德高僧”,不許缺額,也不許從外寺請聘(只能本寺推薦報批),足見李唐王朝對少林寺的恩寵。
北宋宣和年間,少林寺初祖庵立“面壁之塔”,書法大師蔡京(梁中書的老丈人)為之題寫塔額。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圣祖玄燁御書“少林寺”匾額,世宗胤禛為重修少林寺作御批,高宗弘歷游嵩山時駕臨少林寺,除了題詩書匾,還把方丈室作為行宮···
上個世紀初,從大別山跑來了兩個放牛娃,一前一后進了少林寺。他們倆在寺里打了幾年的雜役,也練了一身好武藝。一位是臂力過人,刀槍劍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寺內數米高的圍墻幾步開外就能飛跑躍上,三村多厚的大方磚一運氣一掌就能擊碎;另一位也練了一副“鐵掌功”,發起功來手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大斧,遇木斷木、遇石碎石。后來兩人又先后參加了紅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新中國成立后,兩個人都成了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一位是上將,另一位是中將,前者叫許世友,后者叫錢鈞。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20年(公元496年)。當時是崇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建了這座寺院。跋陀從南天竺國來時先去了北魏的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來跟著孝文帝遷都又一起來到洛陽
。跋陀在洛陽有一所屬于自己的“靜院”,是孝文帝為他安排的,供其研究佛法。但就在跋陀去了嵩山感受一番真正的清凈后,他就再也不想在洛陽的“靜院”待了。他對弟子說:“嵩山有特別的神靈護佑,在那里立寺,永遠不會消失。”于是在遷都后的第二年,孝文帝下令在嵩岳少室山的叢林中建起一座新的寺院——少林寺。
清康熙御書《少林寺》匾額
少林寺興建時并非禪宗的寺院。因為跋陀弘揚的是小乘佛教,禪宗弘揚的是大乘佛教,小乘、大乘是佛教中兩個不同的派別,小乘佛法以追求個人解脫為目的,認為人可以積累功德而不能成佛;大乘佛法把普度眾生作為目標,認為信仰者通過修行都能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