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 民俗活化石 音樂 巾幗好女人 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從體裁上可分為木卡姆、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器樂、說唱音樂、宗教音樂等,繼承了疏勒樂、于闐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的的優良傳統。 十二木卡姆 巾幗好女人 “十二木卡姆”是一種包括歌曲、器樂曲和舞蹈在內的古典大曲形式,有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三種類型,由民間音樂家們在習俗節日、喜慶婚禮和娛樂晚會上表演。16世紀杰出的維吾爾族女音樂家阿曼尼沙搜集整理各地流行的木卡姆,將其編為十二套歌舞大曲,使木卡姆形式趨于定型。2005年,“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樂器 巾幗好女人 維吾爾族民族樂器有彈撥、吹奏和打擊樂器等數十種之多。 “獨他爾”和“熱瓦甫”是最常用的獨奏和合奏樂器,音色清亮、柔和。 巾幗好女人 “達甫”是用手指敲擊的羊皮鼓,鼓邊木框鑲有許多活動的小鐵環。隨著鼓聲鏗鏘作響,多用于舞蹈伴奏。 民歌 巾幗好女人 維吾爾族民歌和木卡姆有近似的情況,由于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不同,各地維吾爾族民歌風格有著明顯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簡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獷。維吾爾歌手演唱常有樂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爾和彈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熱瓦甫。民歌的音階、調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區的民歌運用七聲音階或多于七聲的音階,有不一般的感受。東北地區有不少民歌運用五聲、六聲音階。 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 勞動歌主要有獵歌、牧歌、麥收歌、打場歌、挖渠歌、紡車謠、砌墻歌等。許多愛情歌中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無比忠貞和熱烈追求,歷史歌是反映維吾爾族人民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筑城歌》、《往后流》等;有的歌頌農民起義,如“英雄沙迪爾》、《馬車夫之歌》、《鐵木爾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丑惡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遷歌》。 巾幗好女人 生活習俗歌與各種儀式和民族傳統習俗關系密切。在婚喪嫁娶、慶典、祭禮及民間節日中都要吟唱習俗歌。這類民歌有婚禮歌、迎春歌、迎雪歌、喪歌(又稱“挽歌”)、封齋歌等。流行在東疆的催眠歌(如《睡吧,孩子》)是典型的短調徒歌。相和歌也可分為兩小類。第一類以獨唱的自彈自唱為主,演唱抒情、敘事性民歌。第二類相和歌采用固定節奏型,節拍規整,節奏鮮明,氣氛熱烈,常用以伴舞。表演形式以對唱、齊唱或領唱、幫唱為主。 巾幗好女人 歷史歌主要是關于維吾爾族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歌謠,有的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及農民的英勇反抗和暴動起義,有的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保衛家鄉、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北疆伊犁地區的《諾孜古姆》、《筑城歌》、《英雄沙迪爾的歌》、反對沙皇的《迫遷歌》,南疆喀什地區的《關于馬提臺的歌》等等。 愛情歌在維吾爾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青年男女間熾熱的戀情往往通過富有維吾爾民族心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比興手法來加以表達,因此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新民歌則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熱烈頌歌,表現了人民對黨、對領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 舞蹈 維吾爾族的舞蹈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傳統的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 巾幗好女人 “賽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的舞蹈有時一人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也有時三、五人同舞的。在樂隊伴奏之下,圍坐成圓圈的群眾拍手唱和。當音樂節奏由中速轉為快速,舞步也越來越急促時,“凱——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聲隨之四起,舞蹈者的情緒也更加熾烈。各地的“賽乃姆”具有自己的風格,通常冠以地名。如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以示區別。 巾幗好女人 “夏地亞納”流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疆的一種舞蹈,意為歡樂的舞,是一種民間集體舞蹈。參加人數不限,隊形也不固定。不同地區的“夏地亞納”,曲調各有特點,有的歡騰華麗,有的渾厚有力。“夏地亞納”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為主,兩臂上舉,手掌內外快速抖動,給人以歡樂、輕快之感。 巾幗好女人 “多朗(刀郎)”被譽為民間藝術之花,是富有勞動人民生活氣息的舞蹈。它的內容表現了古代麥蓋提一帶人民的狩獵活動。舞蹈動作驃悍、剛勁、熱情奔放、節奏感強。伴奏“多朗”舞的音樂,稱為“多朗木卡姆”、“多朗賽乃姆”,曲調結構樸實、演唱風格寬廣、豪邁,具有濃郁的草原情調。 巾幗好女人 ![]() “納孜爾庫姆”流行于吐魯番、鄯善、哈密等地,用舞蹈動作表現活潑、詼諧的內容,充分反映出維吾爾族人民樂觀開朗的性格。 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