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古稀依然精神矍鑠,身著樸素,臉上始終掛著溫和的笑容……這對已經70多歲高齡的老人,前后6次跨越近1000公里為中國礦業大學奔忙,今年恰逢學校110周年校慶之際,又捐贈8萬元積蓄。他們就是張印、劉新夫婦,而他們與礦大的緣分,要從107年前的一張畢業證書說起。 2019年4月,中國礦業大學校黨委書記劉波向張印、劉新夫婦頒發捐贈證書 緣起107年前的一張畢業證書張印的父親,正是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生第一人——張廣石先生。 青年時期的張廣石先生 張廣石先生原名世忠,河南省開封市人。1910年2月考入我國創辦最早并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作為中國礦業大學前身的河南焦作路礦學堂,攻讀礦業專業。 1916年,張廣石擔任焦作中原煤礦公司工程師兼創辦設計義馬煤礦工程師。17年,又被分發至陜,繼續從事勘察工作。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他常常徒步扶杖,披星戴月,堅持到山丘谷溝勘察地形。先后勘察平原、淇縣、武安、臨潼、蒲城等多地礦藏資源,成績顯著,備受贊譽。 張廣石先生 1935年,為了踐行一生為祖國礦業而奮斗的信念,他將“礦”字拆分為“廣”、“石”二字,作為新名字。 但當時祖國正處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歲月,列強把持中國礦權,剝削壓迫礦工,在中國土地上作威作福、指手畫腳。張廣石先生深刻意識到“吾國礦產資源之豐富““卻需購自國外”,原因在于列強對國家礦產的掠奪和壟斷。于是他勵精圖治,提出了國人辦礦詳細思路和各環節具體方法,為祖國礦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張印、劉新夫婦在張廣石校友資料捐贈儀式上合影 回憶起與礦大相識的故事,張印感觸良多,“這真的是一種緣分!”2009年10月觀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的中國礦業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新聞時,張印才了解到父親張廣石首屆礦大畢業生的身份。他的畢業證編號為第一號,畢業證上標明了曾祖、祖父及父親的姓名,各科學習成績及總平均成績,因成績優異,他所獲得的畢業證為頭等畢業證。對于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特別是中國礦業大學而言,這是一張具有極為特殊意義的畢業證——因為它是百年前學校第一屆、成績第一名的畢業生所獲得的編號為第一號、等級為頭等的畢業證。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張印先生和夫人劉新決定送父親張廣石的資料回“家”,讓父親的精神影響一代代青年學子。 一朝礦大人,一生礦大魂2013年5月28日,張印、劉新夫婦向學校捐贈了所有收藏的張廣石先生相關資料,這張塵封百年的畢業證書終于回到了母校的懷抱。學校聘任張印及劉新為中國礦業大學名譽校友,“我和父親是校友了”,張印拿起聘書的手微微顫抖。 第一張畢業證書 自此之后,張印、劉新夫婦再放心不下礦大。為了傳承張廣石精神,他們與學校共同設立了“張廣石獎學金”,主要用于獎勵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采礦工程專業二、三、四年度學校成績排名前三名的學生。從2013年起,年過七旬的張印與夫人先后6次從西安跨越近1000公里到礦大頒發“張廣石獎學金”,并與同學們座談或作專題報告,講張廣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精神。 “只要學校有需要,我們義不容辭。”2016年3月,在骨折還未痊愈的情況下,張印接到礦大即將成立以張廣石命名的青年志愿者隊伍——張廣石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想要邀請自己和夫人來參加的消息時,毫不猶豫答應下來。“雖然我是瘸著腿過去的,心里卻甜滋滋的。”代代薪火相傳的“礦大精神”是激勵大家勇往直前的指路明燈。張印表示,和同學們分享父親張廣石的故事,是作為一個校友應盡的職責。 著名校友張廣石親屬張印、劉新受聘為管理學院大學生校外輔員 時隔六年,在礦大即將迎來110周年校慶之際,張印祝愿礦大明天更加輝煌。他和老伴向礦大捐贈八萬元積蓄,專項用于張廣石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他希望服務隊再接再厲,讓“立志報國,奮發有為,甘于奉獻”的張廣石精神在礦大校內外深入傳播、發揚光大。 2019年4月24日,學校在行健樓B501舉行名譽校友張印、劉新夫婦捐贈儀式。 父親合身化礦,燃燒出中國礦業發展的希望。兒子兒媳接力續行,用所言所行將“礦大精神”薪火相傳。兩代人的“礦”世情緣,激勵更多礦大學子用實干追求卓越,用情懷守護理想,用不懈的努力延續礦大精彩。 關注'中國礦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關于'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礦業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于: 中國礦業大學官網、中國礦業大學官微、搜狐新聞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