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的療效高低,與診斷準確性關系密切,同時與處方選穴的正確性也有關聯。在針灸治療疾病過程中,正確的處方選穴,是針灸醫生必須嚴格注意的一個環節。如同用藥治病一樣,方要對癥,藥要合理,要精干,否則就會影響療效和增加病人的痛苦。筆者在教學臨床實踐中發現針灸處方選穴有其共同規律性,試圖進行探討,從對癥治療的處方選穴中解脫出來。 在具體擬方組穴時,又是運用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穴的出人,邪正的盛衰,迎隨補瀉,夭人合一等一系列理論作指導。《靈樞·宮能篇》日:“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氣血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明于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 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總之,應當以診斷為依據,對癥進行處方選穴,而處方選穴,又必須按規律進行。 針灸處方學的理論,是從阿是穴的治療作用和一處受到刺激而出現線狀傳導,即經絡現象,及內部臟腑疾病治療作用而逐漸發展起來。在教學臨床實踐中,筆者把針灸處方分為大、小、奇、偶、復五類,取穴分表里選穴法,原絡配穴法,俞募配合選穴法,鄭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選穴法等十二種方法。 1.大方:選穴較多的稱大方。多用于較嚴重的疾患,如中風、高熱、痙攣抽風等證。 2.小方;選穴少的稱小方,多用于體質虛弱,又須用針者,及證輕,病程短的患者。3.奇方:與偶方相對而言,選一穴治一癥的稱奇方。多用于癥狀單一者,如牙痛選合谷,胃院痛選內關。4.偶方:與奇方相對而言,一穴雙取的叫偶方。多用于左右兩側之氣血陰陽須同時調理者,如癱瘓、痹證。5.復方:采用病區近取與有關經脈遠端取穴同時配合,所組成的方,或俞募配穴、和表里配穴等同時并用的方稱復方,多用于比較復雜的頑固難治的病變。
1.以痛為輸,局部選穴法:在疾病的局部取穴,或在病灶體表相應處取正經穴位。這種選穴方法,叫以痛為輸,局部選穴法。如肩痛取肩井,胃痛不正經取穴,而胃區體表的壓痛點取穴。 2.鄰近選穴法:在病灶的臨床區域選穴。如膝關節痛取足三里。3.遠處選穴法:在病灶的遙遠處選穴。如頭痛選涌泉,子宮下垂選百會。4.優效選穴法:又叫經驗選穴法,是對某些病有特殊效果,用現有理論不能滿意合理解釋的穴位,取其效果優良,稱為經驗選穴法。經外奇穴即屬此類。如腰眼治扭傷,中魁治嘔吐。5.陰陽表里配偶選穴法:互為表里陰陽兩經配合選穴,稱為陰陽表里配偶選穴法.如脾胃病,嘔吐反胃疼痛,選脾經的太白穴,胃經的豐隆穴。6.原絡選穴法:又叫主客選穴法,以臟腑的十二原穴,和十五絡穴,根據臟腑患病時的主次,進行主客配穴,叫原絡選穴法。如厥陰心包之心痛,面色赤,眼睛發黃,喜笑不休選取本經之原穴大陵7.五俞選穴法:是以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大小,按經之井榮、愉(原)、經、合五穴,以五行學說作指導,“母子補瀉”為原理,進行選穴的方法。如肺金有病,實證選水穴尺澤,意在肺金為水之母,水為金之子,“實則瀉其子”以達瀉其肺實之功;虛則選上穴太淵,意在金為母之子,土為金之母,以達補其肺之虛。

8俞募選穴法:是以肚腑的十二俞穴,如肺俞、脾俞等十二俞穴和臟腑的十二募穴,如中府、瞳中等十二募穴。以募為陰,俞為陽,進行表里選穴治療,稱為俞募選穴法。常用于治療臟腑病變及頑固疾患,如厥陰肝之脅痛,眩暈、嘔吐、可選用肝俞、募穴期門治療。9八會穴選穴法:是以人體氣血、臟腑筋脈、骨髓之氣,各之所會,如陽陵、大抒、擅中、絕骨等八會穴。用于治療八個方面的癥候群及相關的疾患。如筋疾表現抽搐,取筋之會穴陽陵泉,氣病表現喘逆選氣之會膻中。10八脈交會穴選穴法:以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循行、相互交錯之間,兩經或兩經以上的經脈交會處的穴。如后溪、申脈等八個穴位的選穴方法,叫八脈交會取穴法。此不僅能治療本經之疾患兼能治其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公孫、內關配合,治療心、胸、上腹部的疾病。11.郄穴選穴法:是人體的間隙,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主要用干臟腑之氣有余形成的氣滯血痛證、實證、急證。12.正經穴與奇穴、俞募、八會穴、八脈交會穴、郄穴選穴法。采用某一正經穴位,組會奇穴、俞穴、募穴等其中一類里的穴位組方取穴,治療該經獨病,或該經與有關奇穴、俞穴、募穴、會穴、交會穴等臟腑之病變者,稱為正經穴與奇穴、俞穴、募穴、會穴、八脈交會穴、鄭穴取穴法。如六腑之一的膀胱發生疾病,項背、腰、腿疼痛,影響行動在取京骨的同時,取章門則是根據京骨為膀朧本經原穴,配以“腑會穴章門”之意。
隨著我國經濟及醫療保健知識的進步發展,針灸療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需求,因此針灸醫生按照針灸療法處方選穴的規律治療,就能從對癥治療的混亂中解脫出來,提高針灸療法的療效,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對針灸的信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