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解說詞 第四集 歸去來兮 徽商經商的原始資本,大多與宗族有關,所用的伙計,也多為族人,所謂“攜族人鄉黨與共事”。而徽商宗族通過科舉在朝中謀取的政治勢力,也為他們的行業壟斷,特別是鹽業壟斷,提供政治靠山和官僚庇護。 靠宗族勢力發展起來的徽商,衣錦還鄉,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祠堂與牌坊,興辦義學和義莊,他們覺得,這是榮宗耀祖,也是光耀門楣。然而,這樣的光榮消耗了徽商大量的資本,徽州也因此失去了再造輝煌的良機。 歷史上的徽州 曾經有過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在徽州,過年最神圣的朝拜,就是祠堂里的祭祖。 從任何一座祠堂說起,都會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始。我們走過胡氏宗祠的時候,感慨萬端。胡氏宗祠建在“龍鳳相對,天馬奔騰”的風水寶地上,因為龍川是一艘船的形狀。有人說,胡氏宗祠是“木雕藝術的殿堂”,也是“中國古祠一絕。” 徽州的祠堂,大抵分成三井,第一井的“儀門”也叫“大門”或“大廳”,穿過儀門就是“享堂”,第三井是“寢”。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譜是莊嚴神圣至高無上的。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莊里,祠堂是一種標志,標志一個宗族從前以來的榮耀和流光碎影中的源遠流長;祠堂是一種象征,象征了一個宗族的一脈相承和眾志成城。如果說去北京,可以了解明清帝王的歷史,到徽州就能了解明清的平民生活;如果說去故宮能夠讀懂封建專制制度,在祠堂就能夠明了中國的宗法家族制度。在徽州,最能體現故園這個意義的,是宗族;維系這層血緣關系的主要紐帶,則是卷帙繁多的家譜。和修祠一樣,對一個宗族來說,修譜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譜是莊嚴神圣至高無上的。 作為宗族事務管理者和實施者的化身,祠堂有形、無形地維系著整個宗族的利益,徽州出狀元,和宗族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有很大的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