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則福建省武平縣中醫院骨傷科劉敬林的心得: 中醫痹證相當于西醫的風濕病,近幾年來,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患者愈來愈多。余老治療痹證四十余載,結合臨床與家傳經驗,提出以下看法。 中醫痹證的病因,歷來都是以《內經·痹論》“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作為痹證病因三要素。余老認為目前痹證患者的臨床表現與以前的不同,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飲食結構的改變,食品中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等成分增多,發胖者居多,體質也隨之改變,再加上氣候變化、居室、工作環境的改變,臨床癥狀也發生改變。現在單純的脾腎陽虛痹證少見,一般都是脾陽虛加濕熱、脾腎陽虛與肝腎陰虛同見、脾胃濕熱、肝腎陰虛、陰虛血瘀等證型較為常見。《內經》中有皮痹、肉痹、脈痹、筋痹、骨痹之稱。又《素問·長刺節論》“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根據這些痹證的特點,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一是局部疼痛或游走性疼痛;二是局部關節腫脹或重著,引起關節肢體功能障礙,屈伸不利。因此余老提出治療痹證首先是止痛和恢復關節功能,其次是調理氣血,恢復經脈之順暢;第三是補虛,滋養臟腑之精血,以鞏固療效。 1、溫經活血止痛是治療痹證第一要法 痹證的成因以寒濕二邪為常見,引起的病變又是以“寒邪凝澀”、“經脈閉阻”為主,癥狀是以肌肉、關節、筋節等的酸脹、疼痛為主,若日久積深,寒濕與痰瘀凝滯于末梢關節或踝、髖、趾等處形成有形之物,呈梭形腫大之改變。痹證若以關節、肌肉疼痛為主或腫脹酸軟功能受限,不論其兼證的偏寒、偏熱,在臨床中都有一個特點:得熱則痛減,得熱則舒,遇冷痛劇。因此中醫辨證論治上都是以溫經止痛、溫通行滯、溫通滲濕為主,即以《金匱要略》烏頭湯為主方,再結合偏寒、偏熱、偏濕、偏瘀而加減。 2、調理氣血是治療痹證的第二步 余老認為導致痹證的根源是“本虛”,其癥狀表現為“標實”。風、寒、濕之氣所以能深入經脈筋骨、甚至臟腑,是人體氣血虛損所導致。故《內經》說“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疼痛、腫脹甚至麻木僵硬皆為“標實”的表現。我們在治療上多以止痛為先,第二步則是在疼痛的基礎上,采用標本兼顧的治法,這是鞏固療效的關鍵。很多病人不了解這一點,當疼痛緩解后即停藥,結果不久又因外感、勞累等因素引起疼痛復發。實際上第二步調理氣血很重要,即把止痛藥和調理氣血藥結合起來,一般可繼續服藥3—6月,待疼痛、腫脹基本消失,舌苔轉薄、口中和方可用補。 3、補虛是治療痹證的根本 余老指出張景岳“諸痹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諸癥”“是以治痹之法,宜峻補真陰,使氣血流行則寒邪隨去,如過用風濕痰滯等藥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強調痹證“本虛”的一面。在治療風寒濕痹時,往往多用溫經活血、溫陽通絡、溫化寒濕之藥,這些藥確實能治療痹證,但易耗傷陰津,故后期臨床多見陰虛液衰,精血不足之象,所以強調要以峻補真陰之品以使氣血流行,則虛熱自退而疼痛解,此乃治本之法。 因此余老認為治療痹證時應三步走,初期止痛,用藥偏于辛溫,不如此則不能止痛;中期則溫通與調理氣血并行;后期則以補虛收功。三者是可分而不可離,不能截然分開,是互相聯系,但又各有側重,不可偏執。 【指導老師國家級名老中醫余慶陽批閱意見】 一、中醫痹證含義 中醫之痹證,眾人多以為是風寒濕三邪導致的痹證,此乃《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首創。其實經二千余年的發展,中醫痹證含義已大大拓展。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狹義痹病(風寒濕痹) 特指風寒濕三氣導致的痹病。 診斷狹義痹病應注意兩點,其一,風寒濕邪所發揮的作用可各有輕重,但均同時遭受這3種病邪侵害;其二,其他各種原因導致疾病的作用可各有不同,但應存在風寒濕邪的參與。 2、廣義之痹 指無明顯風寒濕邪參與,其他各種原因(包括邪盛、正虛、氣機失調等)導致氣血痹阻不通而引起的痹病。 二、中醫痹證病因病機 痹證的發生,主要由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人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病久痰濁瘀血,阻于經隧,深入關節筋脈。一般多以正氣虛衰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為外因。 1、感受六淫之邪:正氣虛損,衛氣不固,腠理空疏,或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六淫之邪乘虛而入,侵襲肢體關節肌肉,使經脈閉阻不通,而發痹病。素有蓄熱,復感風寒濕邪,寒從熱化,為熱痹。 2、飲食所傷:恣食甘肥厚膩或酒熱海腥發物,導致脾運失健,濕熱痰濁內生成痹。 3、七情致瘀:以怒、思為多。怒則氣逆,思則氣結,兩者均致氣機運行失和,郁滯不通。“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瘀血既成,阻滯脈絡,而發痹病。 4、跌仆外傷:外傷日久不愈,或失治,血瘀久積不散,損及肢體筋脈,氣血經脈痹阻,演變為痹證。 三、中醫痹證治療原則 因風寒濕熱之邪通常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所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是痹病常用的治則。由于正氣虛是引起本病的內在因素,因此,和營衛、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也是主要治療原則。因此,行痹還應結合養血,痛痹結合溫陽,著痹結合補脾。 痹證以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病機是氣血阻閉不通,不通則痛,所以通經絡是各種痹病的通治之法。 罹病日久,氣血周流不暢,而致“血停為瘀,濕凝為痰”,痰瘀互結,與外邪相合,阻閉經絡,深入骨骱,膠結難愈,因而化痰軟堅,活血化瘀就成為痹病夾痰夾瘀時常用的輔助治療。 因此,中醫治痹,并不簡單分三步,其表現是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只能在遵循大法基礎上,因人、因時、因質、因證靈活處方。 內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