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西餐講究食物搭配。中國烹飪中對于蔬菜,國人的飲食習慣是炒了吃,在大火炒的過程中有好多種營養(yǎng)素在高溫下已被損失掉,西餐吃法是以生吃為主,蔬菜中的維生素C的攝入量大大提高,中餐由于大量使用味精,味道重,可口好吃,但可口好吃不見得健康。西式的烹調(diào)方法更用心去關注菜郩的原材料本身,適合什么樣的烹調(diào)方法,去做出能夠滿足人在各種營養(yǎng)方面的需求。 2、中西餐飲食各方面對比:食材:西餐只選精細部位和品種;中餐任何具有可食性的材料。烹調(diào)油:西餐橄欖油,色拉油;中餐任何動植物油。 調(diào)料:西餐進口植物調(diào)料;中餐大量使用味精。 廚房:西餐像工廠;中餐煙熏火燎,滿頭大汗。加熱:西餐烤,扒,煮;中餐油炸為主。餐具:西餐刀叉盤勺分餐不交叉;中餐快子盤碟共餐。西餐里有不健康的炸/烤/燒烤的肉類和又油膩又咸的配菜,也有健康的沙拉和全谷類主食。中餐里有不健康的炒/油燜/腌的肉類菜式,也有健康的清蒸/水煮海鮮和蔬菜。 3、核心比較 餐桌——方桌與圓桌 中餐餐桌是圓桌(新式快餐及小吃部暫當別論),西餐餐桌是方桌。一圓一方,彰顯文化。中國人到餐館吃飯是一個重要的交際行為。一般一個人出錢作東,大家一起圍一張圓桌,談天論地,便于交流、溝通。一般吃過幾次飯,喝過幾次酒,是衡量交情深淺的重要依據(jù)。圓桌,顯然是便于溝通的最佳就餐方式,為這種交際式就餐文化添磚加瓦。西餐廳也是交際場合,但注重的是一對一交流。一條方桌寬不過一米左右,對面客人伸手可及。交談起來四目相對,真摯專一。順便說一句,歐洲人交談時一律盯著對方的眼睛,決不分神。如果一邊跟對方講話,一邊回應旁邊的其他人,或者側身跟別人講話則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尊重的。方桌正好解決這一問題。 菜肴 分餐與共享中餐上菜是越快越好,一菜共享;西餐一道道慢慢來,一人一份。中餐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一種交際思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4、請注意,面包是西方人的不可或缺主食,也有另一個功能,這就是擦盤子。每一個意大利人都會用面包片將盤子底部的油漬一點點擦干凈,一定要讓盤子像剛洗過一樣閃閃發(fā)亮才會罷休。喝酒只為佐餐,一般不會混著喝,一次一杯紅葡萄酒足矣。集體舉杯一兩次之后,也就不再勸酒。小費,付與不付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西方,餐廳、出租車和酒店行李工是要付小費的。這也不難理解。在西方,服務人員是受到尊重的,凡是可以親自做而又需別人幫忙的,那就要通過付小費的形式予以彌補。所以,西方國家兩種職業(yè)基本沒有:插皮鞋和搓澡工,咱們大陸的人基本不付小費! 日本料理: 傳統(tǒng)日本料理受中華料理影響很大,不過仍然走出了一條極具日本特色的道路。日本對飲食非常講究,據(jù)稱電視節(jié)目和書籍中有相當比例都是美食相關。我覺得,由于日本作為島國,食材比較貴,所以日本人傾向于花工夫做出高品質的美食。給你一只澳洲龍蝦,你可能會很用心地考慮怎么去做比較不浪費,可能會做出一道工序繁瑣、擺盤精致的主菜,但是給你兩個雞蛋,你可能隨手煎荷包蛋或者做個番茄炒蛋了。試想,如果雞蛋要200元一斤,市場上論個賣,你一個月難得吃幾個,是否做的時候就會更用心? 當然,日本人在美食上用心,也有日本人的極致鉆研精神的原因。不管怎樣,日本料理有個普遍特征,就是追求極致,以至于到了有些玄乎的地步。比如神戶牛肉,以幾十上百倍的成本來追求牛肉的極致,或者壽司之神,以一輩子來追求壽司的極致,連煮米飯都要花費非常多精力去追求極致。 這個也跟國民性格和社會風氣有關,如此追求極致,倘若無人欣賞,就堅持不下去了,所幸日本社會整體都認這種精神,所以才有無數(shù)日本廚師以一生的精力來鉆研某一方面的極致。所以日本才會把簡簡單單的東西——比如醬油拉面或者燒烤——做到極致,而且是各方面不論賣相口味乃至環(huán)境服務都做到極致,做到可以掛上米其林的星星,而這在中國簡直難以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