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題主提出了好幾個問題,關于中華新韻、平水韻、詞林正韻我以前簡單說過,我以自己的體會說一下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使用,一家之言必有偏頗,詩友若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如果只想了解怎么使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略過。 一、晉朝和唐朝的詩竟然符合宋韻平水韻是宋朝人編寫的韻書,在前人韻書基礎上傳承而來,因此我們會看到唐詩甚至魏晉時的詩竟然也符合平水韻。例如昨天文章《遠上寒山石徑斜 烏衣巷口夕陽斜 到底應該讀作是xié還是xiá?》中引用的西晉張華五言詩:
這一段西晉詩人的作品,押韻完全符合宋朝平水韻的【六麻】:花、嘩、斜、霞。 又如唐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完全符合平水韻的【九青】:
唐朝以前作詩基本依照口語,雖然有過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但都是私人著作沒有成為詩人的準則。隋朝陸法言編制了《切韻》,到唐朝孫愐改編成《唐韻》(206個韻部),幾乎成了官方用書,科舉考試詩賦押韻用此作為標準,所以詩人們必須接受。 宋朝又根據前朝韻書編撰了《廣韻》(206個韻部)、《集韻》,后來在這些韻書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編,最后形成了106個韻部的《平水韻》。平水韻的由來有兩種說法,這里就不介紹了。以后的元明清也都是以平水韻為標準,一直到今天。 二、平水韻與唐韻對比 唐詩為何符合宋韻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記載了平水韻韻部與唐韻韻部的對比: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平水韻的【九青】和唐韻的【青】部沒有太多變化,平水韻的【六麻】也基本繼承了唐韻的【麻】部。所以我們會看到上面西晉張華和唐朝錢起的兩首詩,竟然符合千百年后的宋朝平水韻韻部。 也有更多的唐韻韻部被合并成了平水韻的一個韻部,例如【支、脂、之】在唐韻里是可以“同用”的三個不同韻部,平水韻【四支】合并了唐韻的【支、脂、之】。同理,唐韻里的【庚、耕、清】可以“同用”,平水韻把這3個韻部合并成了一個【八庚】。 唐韻的“同用”是指符合近體詩(格律詩)的要求,不認為是“出律”。例如【支、脂、之】的“同用”,唐詩人貫休《士馬后見赤松舒道士》 :
注意:這種唐韻【支、脂、之】的“同用” ,不是平水韻的“鄰韻通押”。在平水韻中【支、脂、之】合并成了【四支】成了同一個韻部,平水韻的【四支】鄰韻是指“四支、五微、八齊”互為鄰韻。 三、平水韻的韻部平水韻分106韻,分為平、上、去、入四大部分。舊體詩分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只押平聲韻,古體詩(非格律詩)平、上、去、入四聲都可以押韻。近體詩除了首句可以用鄰韻外,必須押同一個韻部;古體詩通篇可以用鄰韻(也可以換韻)。 1、其中平聲最多,30個韻部,分成了上平和下平兩部分。平聲類似于今天的一聲和二聲:媽、麻。
近體詩押韻必須押平聲韻,也就是說必須從上面這30個韻部中找韻腳(押韻的字)。近體詩押韻中,首句是可以押鄰韻的,但是2、4、6、8句必須押同一個韻部。比如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一先雖然今天都是an做韻母,但他們不是一個韻部,只能當作鄰韻使用。 例如一東和二冬是鄰韻,首句用一東,2、4、6、8除了可以用一東押韻外,也可以用二冬。 李白的五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韻【冬】、【鐘】是兩個韻部,在唐韻里可以“同用”,在平水韻中合并為【二冬】一個韻部,所以大多數唐朝近體詩符合宋朝平水韻的押韻規則。 注:我們說的鄰韻是指平水韻的鄰韻,例如【一東】和【二冬】。 今天我們做近體詩當然使用平水韻,關于平水韻的鄰韻分類,可以看看這篇文章《詩詞創作一定要學習 10分鐘搞懂鄰韻通押那些事》,下面是儲光羲使用鄰韻通押的古體詩《采蓮詞》:
在唐韻里【魚】和【虞】【?!渴侨齻€韻部,其中【虞】【?!俊巴谩焙髞砗喜⒊善剿嵉摹旧掀狡哂荨俊o論在唐韻還是平水韻,【魚】和【虞】都不是同一個韻部,都屬于鄰韻通押,這也是唐詩符合宋韻的另一個例子。 2、上(shǎng)聲有29個韻部 上聲類似于三聲:馬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 押上聲韻的古體詩,[唐] 高適的《營州歌》
注意這首詩里,野讀作yǎ,下也讀作上聲(古韻亥雅切,今天很多方言還讀作:hǎ)。詩的押韻中,上聲韻和去聲韻很少混用。但是填詞時很常見,例如歐陽修的《蝶戀花》,許、語是上聲,路、處是去聲:
3、去聲30個韻部 去聲類似于四聲:罵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4、入聲17個韻部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入聲比較復雜,今天的普通話里沒有入聲了,但是很多方言里還有入聲。古詩詞有不少押入聲韻的名篇,例如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就是押入聲【九屑】
入聲韻的詞牌也非常多,李白《憶秦娥》、岳飛《滿江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是押入聲韻的名作。 四、詞林正韻《詞林正韻》出現的更晚,作者是清朝的戈載。唐宋人作詞都是依照詩韻,類似與古體詩的鄰韻通押。戈載就按照古人詞作的押鄰韻情況,編寫了詞林正韻,基本上類似于詩韻中鄰韻的合并。 所以會看到,唐宋人的詞大多符合清朝人的《詞林正韻》。 《詞林正韻》一共分了19個韻部,其中入聲單獨有5部;平、上、去三聲有14部。例如第1部包括了平聲的【一東、二冬】、上聲的【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 1、葉韻 平、上、去三聲之所以分在了一個韻部,是因為有些詞牌在一個韻部內葉韻,例如《西江月》:
六個韻腳都在詞韻【第七部】,但是蟬、年、前、邊是平聲,片、見是仄聲。 需要注意的是,詞韻并不完全是詩韻的鄰韻合并,例如詩韻的十三元就被分成了兩半,一半在【第六部】: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一半在【第七部】: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通用。同樣被分開的還有:【九泰[半]】、【十一隊[半]】、【九佳(半)】、【十灰(半)】。 這樣就出現了一些押詩韻【十三元】的詞反而不符合《詞林正韻》,例如清朝顧太清的《喝火令》。 不過我們現在作詞不要考慮那么多,依照詞林正韻的韻部填詞即可。詞韻因為類似于詩韻的鄰韻通押,所以填詞比近體詩押韻簡單得多。 2、換韻 有的詞牌需要換韻,換韻不是葉韻,就不必在同一個韻部內換韻了,例如《菩薩蠻》換韻就很隨意:
剛才說了,唐宋詞符合清朝的詞韻很正常,因為詞韻就是根據唐宋詞編寫的??梢钥吹嚼畎椎钠兴_蠻分別押了4組韻,也同樣符合清朝的詞林正韻。 五、寬韻、中韻、窄韻、險韻看了平水韻以后,有朋友會說,【三江】、【九佳】這些韻部里面就那么幾個字。做近體詩時,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韻腳,這首詩豈不是要廢了? 1、險韻 的確如此,【三江】這些韻部的字就是少,屬于“險韻”。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就不能攬瓷器活,我們覺得難,可是有些人卻“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p>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中評價韓愈:
宋朝的梅圣俞說,韓愈作詩,用寬韻時反而會換韻,窄韻難他卻一韻到底,這是一個“木強”之人。 2、寬韻、中韻、窄韻、險韻的分類 下面是寬韻、中韻、窄韻、險韻的分類,作詩選韻很重要,盡量選用寬韻和中韻。
3、古人的險韻詩 古人用險韻作詩常常是為了炫技。例如韓愈古體詩《病中贈張十八》不換韻,用【江韻】一韻到底:
看看杜甫的七律押江韻:
蘇軾也有,例如:留題延生觀后山上小堂(宋·蘇軾) 用窄韻十四鹽
詩詞寫作選韻是重要的一步,避免險韻是大多數詩人的選擇。碰到這種情況可以整首詩換其他韻部,或者可以用新韻;也可以查一下古人作品,看看人家是怎么用的這個韻部。 六、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創作詩詞有什么好處?也有朋友說,現在寫詩非要用平水韻嗎?讀者不懂平水韻怎么辦? 平水韻是前朝韻書一脈相承而來,在元朝、清朝統治時期,雖然生活語音發生了變化(比如取消了入聲),但是擋不住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甚至皇帝乾隆作詩也是要學平水韻。 不學習一點平水韻的基礎知識,對于理解古詩詞會產生不少隔閡,例如“烏衣巷口夕陽斜”怎么讀起來也不押韻呢?了解平水韻就知道,家、花、斜都屬于【麻】韻,當然是押韻的。 學習的最好辦法就是詩詞創作時使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假如您寫了十幾年詩詞卻不了解古韻,孩子問為什么《念奴嬌赤壁懷古》讀起來不押韻呢?您說不知道,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 結束語做舊詩盡量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但是初學時確實有些難度。用古韻作詩,每寫幾個字就要去查一遍韻部和平仄,特別是入聲字搞得人頭昏腦脹,靈感常常被打斷。所以作詩可以先從新韻開始入門,現在的《中華通韻》幾乎就是普通話口語押韻,不需要去查韻書了。 另外,查韻書并不是現代人如此,古人其實也常常查韻書的。古代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時也常有落韻的悲劇,甚至杜甫、蘇軾作詩也偶爾有出律的情況。只不過熟能生巧,用得多了,記住的也多。 韻書不需要去背,背也背不過,現在用手機和電腦查詢其實很方便。也可以用網絡檢測詩詞格律,有問題的字改過來即可。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