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布爾士山脈(ElburzMountains)波斯語作拉什特-厄爾布爾士山脈(Reshteh-Ye Kuhha-Ye Alborz)。 ![]() 在首都德黑蘭市的西北部,位于伊朗高原與里海沿岸低地之間,從里海西南土庫曼邊境經里海南面直至里海東南方的伊朗呼羅珊(Khorasan)省,綿延達900公里,呈弧形走向。一般海拔3962米,主峰達馬萬德山海拔5671米,是伊朗最高峰。 一萬多年前,里海曾與黑海、地中海相連,海水彼此溝通。后經地殼運動,地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厄爾布爾士山脈和大高加索山脈的崛起,把里海與海洋分離開了,從而形成今日這個內陸湖。 整個山脈可分三段︰ 1.西段的厄爾布爾士山脈,長200公里,寬24公里~32公里,呈南南東走向。山脊不對稱,向里海一側坡度陡急。山峰高度很少超過3000公尺。靠土庫曼邊境的阿斯塔拉(Astara)低地走廊西部海拔約1500公尺。克孜勒奧贊(Qezel Owzan)河與沙阿魯德(Shahrud)河匯合而成的薩菲德河橫切山脈,成為里海沿岸低地與內部高原最方便的交通通道。 2.中段山勢最為雄偉,長400公里,南部最寬達120公里。包括伊朗兩座最高山峰︰達馬萬德山(Mt. Damavand,高5671公尺)和阿拉姆峰(Alam Kuh,高逾4800公尺)。重要的山隘通道有兩處︰其一為卡拉季(Karaj)河和恰盧斯(Chalus)河之間形成的坎代萬山隘(Kandevan Pass);另一為哈布利阿(Hableh)河和塔拉(Tala)河之間形成的加杜克山隘(Gaduk Pass)。在縱向的谷地中有一些重要城鎮,如北面靠里海一側的代拉曼(Deylaman)和納馬拉(Namar);以及在山南一側的沙阿魯德和德馬萬德等。 ![]() 3.東段稱沙阿山脈(Shahkuh),全長300公里,寬度僅48公里。 ![]() 厄爾布爾士山脈南北兩側氣候迥異。北坡多雨,年雨量達1000毫米以上,為森林分布區。南坡氣候干燥,年雨量280~500毫米,年變率大,植物屬旱生草原型。整個山區天然林面積共300萬公頃。煤儲量不大,年產約25萬噸。 水資源最為重要,山地河川上修建了一系列水壩;卡拉季水壩和賈哲魯德(Jajrud)水壩主要向德黑蘭供水;薩菲德水壩為薩菲德河三角洲提供灌溉水源;馬贊達蘭(Mazandaran)省的一些水壩亦以農業灌溉為主。 居民大多分布于北坡里海沿岸及南坡的綠洲地區,從事農牧業。有6條瀝青公路穿過山地,鐵路以德黑蘭至里海沙阿港一線最為重要。 ![]() (達馬萬德山,海拔5761米,伊朗第一高峰,素有“中東屋脊”之稱) 伊朗傳說中常提到達馬萬德山。有人說諾亞方舟在大洪水后擱淺在這里。 厄爾布爾士山脈是伊朗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中心,是伊朗森林生態系統最為豐富的地區,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南坡覆蓋著杜松、巴旦木、開心果樹組成適應干旱的旱林和草原;北坡雨水豐沛覆蓋著里海混交林,由東方山毛櫸和櫟樹組成的森林,在西部更為濕潤的區域,物種更為豐富,海拔700米以下由歐洲鵝耳櫪、波斯鐵木、高加索櫸樹混合灌 木冬青以及藤本植物常青藤等組成的森林;700-1500米由栗櫟、橡樹混合東方山毛櫸組成的森林,高山地區由灌木林(刺槐、東方角樹等)和高山草甸構成。 ![]() (深綠色區域是里海落葉闊葉林;綠色區域是森林草原;淺綠色區域代表草原、紅色代表半干旱地區的干旱草原、黃色區域代表荒漠) 厄爾布爾士山地動物物種豐富,包括大量的瀕危物種和特有物種;這里是高加索豹(ciscaucasica)、猞猁、棕熊、里海紅鹿、金豺(亞洲胡狼)、叢林貓、獾和水獺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部的草原區生活著野山羊、盤羊、赤鹿、鵝喉羚等哺乳動物,這里還是瀕危物種亞洲獵豹的最后棲息場所。 厄爾布爾士山脈過去曾以希爾卡尼亞虎而聞名,但現在這種虎已很稀少。可是在那里仍能發現雪豹和猞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