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修真, 總以:煉心為主。 ??矗耗铑^起處,堅持正覺。 使其:雜念掃除,而皈于一念。 主靜立極,還虛入定,掃除三心,滅盡四相。 三心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四相者,人、我、眾生、壽者。 直待:心地靜后,性天清涼,凝神,入定于氣穴。 一心默守:闔闢之機、出入之數。 一呼,氣機闢開, 一吸,氣機闔住。 神存氣穴,存想呼吸之氣,由督脈, 如:紅日,由督脈,上升乾頂。 如:浩月,由任脈,下降坤爐。 一數,記十數, 十數,記百數。 千萬之數,無差, 攝心:在數。 務令:念不散,意不亂,心息相依,而同行。 此是:心猿牢鎖,意馬高拴。 古曰: 真意往來無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 又曰: 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從有心,而化為無心。 使:心體,空空洞洞,虛虛靈靈,則無生滅矣。 欲除妄念,先持正覺。 有覺,自然無念。 無念,積習純熟,可致:無夢。 無夢,則心死神活,現在之大事也。 心不煉,則神不定,而性光必搖; 意不專,則情不死,而命根不固。 必須: 滅盡:心頭之火, 消盡:無窮之慾。 時時:一真內守; 處處:萬緣皆空,而性天清涼, 方不為欣喜所迷,此即:煉己之功。 故曰: 未煉還丹先煉己,煉己純熟,而后還丹。 收回來,須放下,久久行持,焉有不存者乎? 回光返照天機 內煉之道,至簡至易。 惟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 丹田,乃坎宮,屬水; 心,乃離宮,屬火。 火入水中,則水火交,而真陽產矣。 正陽祖曰: 降心火,是南辰移入北辰位。 石杏林曰: 以神皈氣內,丹道自然成。 劉海蟾曰: 我悟長生理,太陽伏太陰。 又曰: 與君說破我家風,太陽移在月明中。 王重陽曰: 最初筑基之時,先將:上竅之神, 沉潛在:下竅氣穴之中,心息相依,使真意常覺, 一呼一吸,往來于造化爐中,久久純熟, 自然:火從臍下發,虎向水中生。不皈中,而自皈中。 初守,臍下一竅,回光返照,原是:一團黑球。 如:月之陰魄,純陰之地。 月,被此離火凝照,巽風吹噓, 自然,黑中生白,水里火發,溫暖之氣,旋繞氣穴, 而有:真陽初動,無中生有。 又曰: 純陰之下,須用:風火煆煉,方得:陽氣發生。 以上所言: 皆指明:存養一點虛無元神,下藏于:氣穴之內。 謂之:送皈土釜牢封固,是也。 先天元神、虛靈性光,安于其中,如:龜之藏、蛇之蜇。 勿忘勿助,若亡若存,久而,呼吸相含,神氣相抱。 自然,玄關竅天,真種產矣。 文武風火妙用 入手功夫: 每當:半夜子時以后,虛極靜篤,天然醒覺。 一陽來復,外腎興起之時。 元精吐露,外藥發生之際。 即當: 行其:調藥之功。運動:風吹火煉之玄功。 風者,呼吸之氣也。 火者,虛靈之神也。 文者,無為之風火。 武者,有為之風火。 無為之:文風文火,用在:調外藥之前后兩頭。 有為之:武火,用在:調外藥,元精正旺之時。 真氣動時,最易下流而順出。 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宮氣穴之中, 主照統攝,真氣即下行,而化為元精。 若非以呼吸之息,用風助火,以火銷金, 而元精,必不能復化為元氣,歸宿于坤爐本宮之中矣。 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 必須: 提起精神,目光窺定, 一意不散,萬緣皆空, 鼓動巽風,扇開爐焰, 使其:息息皈根, 方合:猛烹急煉之神功。 而爐中之意,切莫著于呼吸,只專意于元氣。 只是:借呼吸之機,以為:采取烹煉之旨。 神蜇氣海 當,行持:神住下田之功時, 將:虛無之元神,輕輕送入真人呼吸之處, 蟄藏于:坤爐之中,主靜立極,沉之又沉,靜之又靜, 不有不無,先存后亡。直將身心,沉靜到無何有之鄉。 此時, 一點真意,虛靈性光,潛藏于深淵九泉之下, 伏而不動,化為無有。 如:龜藏蛇蟄,神氣相抱,永鎮下田。 此即謂之:己土一到,即入杳冥。 后天息住,先天氣接, 玄關竅開,真種產矣。 動靜無偏 清靜無為之功, 若動靜失宜,則有陰陽偏盛之患也。 動極,當靜不靜,則陽盛,而傷神。 靜極,當動不動,則陰盛,而傷氣。 總在:戊己二土,交合成圭, 動靜回環,而不臨于一偏,則:得之矣。 世有: 命功足,而性功虧者,縱能煉至:龜縮不舉。 必不能養至:丹田朗月生輝。 惟,雙修無偏,性命功均,功到時至,則無陰陽偏盛之患。 自然馬陰藏相,而丹光生輝,丹田,如皓月之印。 武火妙用 當,武火烹煉之際, 鼓動巽風,扇開爐焰, 心力提起,目光射定, 一意不散,萬慮皆空。 存想: 丹田氣穴之中, 火焰騰騰,光耀烈烈。 如同:分金爐中一般, 抽動風匣,炭燃焰生, 以為:采取烹煉之具。 將其向外發生之:慧命金精,攝皈本位。 直至:機回氣轉,外腎消縮凈盡。 然后,再烹再煉,元精盡化元氣。 自有:一陣天朗氣清之景。 此即:當止住武火之真候也。 文火妙用 此,調外藥中間, 用武火煆煉,元氣,皈宿本宮, 即當:止住有為之風火。 時刻溫養,以真意輕輕主照, 若亡若存,勿令間斷,安神于:氣穴之內。 知而不守,使自然之吹噓,綿綿不絕, 念茲在茲,先存后亡,而入于混沌杳冥者也。 呼吸之氣, 乃后天之呼吸,引動:先天之氣機。 神不離于氣穴,自然往來不窮。 行住坐臥,不離方寸之地。 文火溫養者,處常也。 武火煆煉者,達變也。 又曰:武火煆煉,文火沐浴。 煉精化氣,俱是文武二火用事者也。 種采煉養調外藥天機 入手調藥補精,名曰:勒陽關。 有:“種、采、煉、養”四字口訣。 種者,凝神于氣穴。 使心力目光,返觀內照,凝聚于下田, 靜之又靜,沉之又沉,直至,沉靜到:無何有之鄉, 深入寂滅場,入于混沌,忘人無我,謂之:虛極靜篤。 只待:混沌開基,元氣發動, 化為元精,沖動陽關, 脹滿難禁,令人:恣情縱慾, 此時:要堅持正覺,速行采煉之法。 若有遲誤,外藥走脫,精敗氣散, 而靜功難行,豈不悲哉。 真修之士,必須,先虛心實腹, 方可:卻病延年,長生住世,仙道必成。 采藥天機口訣 采者,真待: 混沌開基,一陽來復, 外腎興起,活子時到。 此時, 回光返照,神住氣穴。 一呼吸之巽風,逆吹命宮之離火,扇開爐焰, 而爐中之意,切莫著于呼吸,要專意于元氣。 訣曰: 要知,采時之呼吸, 吸,則有心, 呼,出無意。 心力提起,目光射定,一絲不掛,萬緣皆空。 是:用吸,不用呼,而呼出,乃后隨之而已。 或十息,或數息。以外腎縮盡,為止。 陽物,絕無動機,謂之采藥皈爐。 元精,歸還本位,是也。 又曰:時至神知。 始舉,即采,則易伏。 倘,睡濃覺遲,陽狀性烈,不能:強采久戰,以傷其氣。 只:凝神,照定陰蹺一脈, 將,身心放下,忘形無我, 使,息息歸根,自吹自噓, 待其:旺際將衰,慾回未消之際, 不過,吸提三五息之頃,即將元氣,收回凈盡。 藥,即歸爐,即當:止住之武火。 接行:半文半武之火煆煉之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