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的發展和演變,都要考慮歷史的進程。九千年的玉文化也是如此。 玉是什么?在古人眼中,漂亮的石頭叫做“玉”。古人多是信奉神靈的,認為玉石之美來源于靈氣,應該賦予更多的神話來歌頌。 有一部包羅萬象的先秦古書,講述了諸多關于玉石的奇談。這部書的名字叫《山海經》。 后世看來,《山海經》的內容略顯荒誕,不能以它參考做學問。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曾用“虛妄”一詞評價此書。然而此書對我們優秀的玉文化,給予了足夠的尊敬。 玉可以吃么 玉到底能不能吃?很多玉友肯定都有耳聞:有一位葛仙翁吃過玉,《本草綱目》也說玉石可以入藥。在《山海經》當中,卻只有天神才能吃玉: 有一座山叫密山,那里是丹水的源頭。產出的玉膏是黃帝喜歡的食物。玉膏分為五色,澤而有光,天地鬼神都能以它為食。 古時祭祀必須擺上玉,有時候還和牛羊并列,因為神仙愛吃!很多君主帝王紛紛效仿,吸食玉粉以求得道。可惜吃玉的國君夭者甚多,都不如玩玉的乾隆爺長壽。 玉產在哪里 “五色玉膏”的神話當中,還有不少值得思索的地方: 產玉的“密山”是不是昆侖山或黑山?“丹水”是不是玉龍河?玉膏分為五色,是不是黑白碧青黃?所謂的玉膏是不是指籽料? 很可能《山海經》的某位作者,真的到那西域之地走過一圈,才把故事講得如此詳盡。 除了河里的玉膏,《山海經》作為一本地理書籍,還提過不少山料產地。瀏覽一遍它對于山川的描述,會發現“其上多金玉”這句話重復了十數處。就連后世形容玉石的“琳瑯瑾瑜”等字,也在《山海經》有過筆墨。 《山海經》談玉德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修復師屈峰說道: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石頭,但是中國人能從上面看出德行。 自從春秋以來,孔夫子的玉德理論風靡了整個華夏。就連《山海經》都用一則神話,為“以玉比德”的理論提供了依據: 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有一棵長玉的樹。每年都會有鳳凰來吃樹上的美玉,而鳳凰的頭上生有“德”字。 沒有一定的德行支持,即使美玉在手,人們也未必能得到升華。皇帝和鳳凰愛美玉,不只是享受口中的食量,而是把美玉和自己高尚的品德相融,將德化通過玉石撒向人間。 《山海經》不生產神話,它只是神話的搬運工。 看似離奇的上古怪談,寫滿了古人對和田玉的無限尊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