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作為一種已經從世界各國海軍主要作戰序列中已經消失的軍艦,曾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是人類海戰進入航空時代前,最具有威力和威懾力的軍艦,以厚重的裝甲和兇猛的火力橫行于海洋,統治海戰戰場長達三百年。 戰列艦時至今日依然有大批粉絲,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戰列艦擁有眾多火力兇猛的主炮,信奉“口徑既正義”的人們對此趨之若鶩,而若是再算上“多炮塔神教”,就更讓人腎上腺素急速分泌了。 戰列艦主炮齊射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幕了,不過關于戰列艦主炮,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從來都是主炮齊射,幾乎就沒見過一門炮或幾門炮輪流發射,這是為什么? 首先要追溯到戰列艦誕生的時候,那時還是風帆戰列艦的時代,英國皇家海軍在18世紀極盛之時裝備的一級艦也不過兩三千噸,但火炮數量卻能達到30~50門甚至更多,擁有兩層乃至三層炮甲板,不過火炮口徑卻不大,發射的也是難以有效破壞木制艦體的實心彈。 在當時面對面的火炮對射中,如果單發射擊,實心彈的威力難以造成有效傷害,弄不好打上幾個小時也未必能有結果,所以大量火炮同時發射,保證火力密度就成為最佳選擇。 更重要的是,當時也沒什么瞄準的辦法,全靠目視和炮手的經驗,打兩發彈測一下距離,再稍微調整一下角度,能不能命中就全靠信仰了,幾十門炮同時開火,總有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時候。 至于為什么到了近代以后,戰列艦依然采用主炮齊射的方式,這就和火炮本身有關系了。 在采用全封閉可轉向的有裝甲炮塔后,主炮之間的距離被進一步縮短,經常出現雙聯裝、三聯裝甚至四聯裝的主炮炮塔,同時也因為主炮口徑越來越大,炮彈裝藥也越來越多,主炮射擊時會出現劇烈的炮口暴風,互相干擾彈道,一門炮發射后還要等等,讓火藥燃氣散去。 實戰時分秒必爭,這樣貽誤戰機簡直是犯罪,還不如主炮齊射,這樣還能互相抵消炮口暴風。 另一個主要原因時,其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列艦的觀瞄設備依然非常落后,觀測尋找目標還要靠瞭望哨目視,這也就意味著,主炮射擊依然沒什么準頭可言,仍然是先打幾發炮彈,根據落點計算距離和角度,接下來才有可能命中目標,所以還是要靠齊射來瞎貓撞上死耗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