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17天的風雨矯陽的“磨礪考驗”和新民晚報全媒體讀者翹首企盼,一對銜尾相隨,飛入百姓家的烏鶇夫婦,“霸占”鐵樹盆栽17天接連產下5蛋,至昨天(8日),鳥蛋已經全部破殼而出。這對英雄的鳥爸鳥媽仰頸高歌,似乎在向人類和大自然報喜:我們有孩子啦! 嗷嗷待哺的鳥寶寶。朱芹 攝(下同) 記者昨天走進桃浦路一小區8樓朱女士家,只見西面窗臺花架上好不熱鬧:兩只大鳥接踵而至,面對一群張著嫩黃色小嘴嗷嗷待哺的寶寶,不慌不忙地從嗉囊里吐出半消化糊狀的美食,口對口喂飼起來。先吃飽的心滿意足縮頭縮腦不再吭聲,沒有吃上或沒吃飽的則更加起勁地“唧唧唧唧”扭動細長脖頸,在提醒爸媽“給我吃點”。 01 盆栽鐵樹引鳳 朱女士向記者講述了烏鶇做窩的故事。她家平時喜愛養花種草,為了避寒,八齡鐵樹直到3月中旬才搬出戶外,擱在陽臺外窗花架上沐浴“陽光雨露”。 不久,想去澆水的她,驚見40厘米寬的花盆,其土壤被掘開一個洞,呈碗狀。“咦,啥人破壞的?”細辨,還有不少干草莖隆起,“會不會是鳥?”她沒打草驚蛇決計守株待兔,關窗窺探,瞧瞧啥情況。 鐵樹盆栽鳥巢近景 不一會兒,一只黑色羽毛、黃嘴黃眼圈、身形健碩的鳥兒在不遠處朝鐵樹方向張望,頭兒扭扭嘴兒啾啾,似偵察兵,確定安全后才飄然落在花架上,用頭用喙朝松針土里拱啄,邊拱邊撲閃翅膀,“原來是在用力”。拱了幾分鐘,不知從哪里叨來莖根,像造房子那樣有條不紊在為洞穴“織衣”,如此反復幾天,一個做工精細、干燥松軟的窩成型。 02 五天連產五蛋 朱女士對照拍下的圖片視頻,發現經常前來打工造房的雄鳥,是上海地區常見的烏鶇。 畢竟是第一次與鳥做鄰居,而且又是“不請自來者”,當時全家人又喜又憂。女主人連續幾日沒有睡踏實,刮風下雨、汽車聲響、甚至樓上樓下收曬衣物,都會提心吊膽,生怕影響鶇鳥落戶。蛋來了,朱女士又開始擔心起樓上雜物突降,毀了“幸福”,那天漸大的雨水淋到盆花濺濕了“產房”,她把鐵樹枝連同厚塑料片夾牢,當遮雨傘,確保鳥兒無恙。 為此,她用木塊墊平了傾斜的花盆,每天擦亮窗玻璃;愛人曹先生開始張羅鳥食,決定“富養”,讓“鳥孫們”過上“飯來張口”的生活;兒子則利用能直觀鳥巢,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記下了點點滴滴: 雄鳥在孵蛋 “這黑小子自4月16日入住鐵樹下后,銜枯枝茅草,鳥巢從原先的毛坯房到后來的精裝修公寓房,歷經二天時間,17日新房建成,18日適應環境,間歇來過幾次,但晚上沒入住,19日下蛋結果,20日上午又添一枚,好事成雙了,夜里依舊不見蹤影,早上8點則回窩孵育;21日也是早上,第三蛋降臨。”22日早上再下一城,4個。8點左右回巢下蛋、孵化,11時左右開溜了。海闊天空,天天工作約3小時,鳥爸鳥媽輪番值守,天一擦黑回巢,看看蛋,聞聞窩。23日上午9點許,第五個寶寶落地了,一上午都在孵化,11點40分出門,可能吃飯時間到了,外加產后虛脫,肚子餓覓食去了。24日上午6點多,雄鳥一大早飛走后,僅隔40分鐘又飛了回來,人在陽臺晾衣服,鶇鶇也不害怕沒飛走,你只要不特意去看,用余光掃一掃,還是很淡定和安然的。自接連五天產下五枚蛋后,今日沒有再添仔,看來五是個完滿吉祥數字,所以妊娠終止。 烏鶇選巢 自從發現花盆成鳥巢,朱女士時時在牽掛,來了鳥有了蛋,前半夜后半夜,天天起床去看二次,生怕有個'三長兩短',真是'累,并幸福著'。有天早晨8時15分,一只體態驕小的鳥也被發現了,原來這個悄悄地下了三仔的媽媽,四天來首次與東家照面。相比雄的,眼睛無黃圈,而且是灰嘴,沒有“老公”漂亮,轉頭點尾,膽小而機警。起先的孵蛋使命則由熟面孔的爸爸擔當。 03 孵化盡心盡責 五天連產五蛋,該怎樣照顧鳥父母和蛋寶寶,朱女士求教花鳥市場養鳥達人。 其實烏鶇選擇盆栽鐵樹筑巢屢有耳聞,主要是彎曲的葉子,有點像喬木樹枝,容易使鳥誤認。這類鳥一般一窩產蛋5枚左右,而孵出稚鳥需10天以上時間,為此,朱家“全體動員,忱戈待旦,喜候孫輩”。 生出一到四枚蛋的時候 4月26日集滿5蛋后,小生靈深知輕重緩急,張弛有度,啥時可去撒野,啥時應該蹲守,把握得頗有分寸。鳥類與人類相似,富有家庭責任感,任重道遠。 27日,只要沒人打擾,白天黑夜不離窩,公母是輪番上陣孵蛋的。 29日早上7:15還發現有趣一幕:雌鳥在窩里孵化,雄鳥飛來了,站在邊上好似要求換崗,?鳥不但不相讓,反而張大嘴巴,松散羽毛,怒目圓睜,站立而起,與之相斗。鳥嘴對啄,雄的敗下陣來,被逼撤退在花架上跳來跳去兜圈子。看來一婦當關,萬夫莫開。 接連幾天,又是大風下雨又是艷陽當頭,花架上添加塑料薄片遮擋,鶇鳥也有了應對惡劣天氣準備,事前嗅到風云變化味道,又銜環結草,筑高了巢穴,做到了萬無一失。 04 做好應急準備 經追蹤觀察,發現鳥爸爸三心兩意,蹲窩沒幾分鐘,四處轉向,聽見同類叫聲,總是起身張望,顯得心不在焉,坐臥不安。而媽媽則相當專心鎮定,確定坐姿后半天不再改變,確保孵蛋的恒溫。朱女士曾與老公分工,一個在樓上一個在樓下目擊。他們看見,被趕走的鳥爸喜歡到樓下綠地,尋啄蚯蚓,還不時在小車輪下鉆進鉆出,好像在評估行動的方向。 雄鳥樓下覓食 自從產蛋后,主要由媽媽負責孵育,中午時分,爸爸見老婆不在,才“抖抖豁豁”上來坐一會,一旦被發覺,兩口子又要爭吵了,“看來在鳥的家庭,女主人地位更高,有點像上海人家。” 5月7日早上6點朱女士給新民晚報記者報喜,經歷16個日日夜夜的艱辛孵化,今天早上,4只雛兒橫空問世。 她觀察到,不久鳥媽媽飛回了巢,孵在巢里用體溫為剛出生的小鳥低御風寒。很愛干凈,窩中一塵不染,早上站在巢邊沿用嘴叼啄清理小鳥出殼后的殘留物,因此一眼可以看到4只發紅的身體蜷縮在一起,蛋殼已沒了。其中的一只小鳥最強壯,搖晃著腦袋,閉著眼睛,張大嘴巴好似問人討吃的。 小烏鶇張大嘴巴 5月8日朱女士起來看鳥窩,最后一個小鳥也已出殼,鳥窩干凈不見一絲蛋殼等殘留物。5個寶貝蜷縮在一起,微微鼓動身子互相傾軋取暖,一個個垂頭俯臥在巢中,全然沒有了昨天剛見天日時的躁動、新奇和饑渴。也許過了一天一夜吃飽喝足開始嗜睡。 生活安定有序后,早上鳥媽外出覓食,鳥爸參與喂養,在窩邊低頭翹臀撅嘴巴反芻流質給小鳥喂起早飯來了。 烏鶇。網絡圖 “風水佳,綠化好,鳥雀飛入尋常百姓家銜泥筑巢”,朱女土感嘆。據了解,上海目前在公園常見的斑鳩、伯勞、家燕、山雀、棕頭鴉雀、白鷺、夜鷺、八哥、柳鶯、杜鵑、黃雀等,有160多種,品種和數量的提高,見證了青山綠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人與自然也將構建起命運和諧互生的共同體。 新民晚報全媒體將繼續關注分享5只鳥寶寶獨立起飛成長的點點滴滴。 新民眼工作室郭劍烽通訊員范小鋒 編輯 | 包雍爾 唐夢葭 |
|
來自: Loading69 > 《人與動物之愛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