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聚焦 片段速寫 電影的主人公戴恩,小小年紀不堪重負,卻隱忍不發,仍然搖搖晃晃地倔強前行,因為他沒得選。為了生活,他必須早早地販賣自己的體力和勞動,以此換來勉強的糊口,生存的艱難本不該由一個孩子來一一品嘗。每次鏡頭切到他的特寫,都能看到,那雙漂亮的大眼睛里,寫滿了與年齡不相稱的早熟與憂郁。 片段速寫 一切生存的智慧和勇氣,一切生存的艱難和不易,在一個12歲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事實上,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贊恩受到的暴力都同樣地多。 就像他在電話里說的那樣:“關于童年,我日后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以及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他們說過最好聽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生活根本就全是虱子,破鞋都比它華美。 我活在地獄里,不過是生活里煎熬的一塊爛肉。”他過早見識到生活的絕望,早已對這個世界失去了信心,從此留在心底的,是一個永遠無法填補上的窟窿。 思考延伸 不幸的童年,是需要用一生來治愈的。 弗洛伊德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滿,心里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 即使是不懂弗洛伊德童年創傷理論的父母,也應該明白血濃于水,舐犢情深。 可贊恩的父母為什么“不愛他”? 不是不愛,實在是沒能力愛 女兒薩哈爾血崩而死,被律師質問的時候,贊恩的母親情緒崩潰,大哭道:“你過過我的日子嗎?你吃過我吃的苦嗎? 想想,家里什么都沒有,孩子只能喝糖水,要是殺人放火能讓孩子們活下去,我早就干了。 他們都是我的孩子,輪不到別人指責我,那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 不言而喻,身為母親,她愛每一個孩子。 只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再偉大的母愛也會失卻力量。 是,她親手將女兒推入火坑,可她實在沒有辦法,如果不答應房東的要求,他們立馬就要露宿街頭,無枝可依; 是,她犧牲兒子上學的機會,讓他小小年紀就出去討生活,可她實在沒辦法,一大家子人,七八張嘴等著吃飯,要么狠心讓孩子做勞力,要么就等著全家餓死。 歸根到底,是貧窮磨難一點一點毀了父母的慈愛,使他們不得不硬起心腸。 素材思辨 《何以為家》中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他們實在沒能力愛。他們每天似在走鋼絲,日子過得朝不保夕,搖搖欲墜。陷在這種完全沒有安全感的貧窮里,要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非常困難。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有人說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并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動的有時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災難不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心更強。” 影片中,贊恩的父母在法庭上為了孩子痛哭流涕是真的,平日里對孩子施加暴力也是真的。經濟上的貧窮早已注定了,他們無法給眾多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請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法庭上,贊恩大聲地說:“我希望他們(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孩子是無辜的,他們未經允許地被帶到這個世界,本期望被溫柔對待,卻不得不忍饑挨餓,辛苦討生活,還要平白無故地遭受斥責打罵,享受不到父母的一點點關愛。 更可怕的是,他們還要重復父母走過的路,一樣地貧窮,一樣地無望,甚至可能因此走上不歸路,永遠不能回頭。 贊恩的父親在法庭上被指責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兒女時,情緒激動地辯解道:“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我有什么錯?”贊恩因殺人被判五年徒刑,他對已懷孕的母親說:“你現在懷著的孩子也會變成我這樣。”這就是為什么他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控訴父母生下自己的原因。如果你們沒有能力愛孩子,那么請不要生下我們。一堆孩子,只不過是重蹈覆轍,只不過是悲劇的一再上演。 素材思辨 貧困地區醫療水平落后,人口死亡率高,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受教育程度低,生育意識落后; 增加勞動力,減輕家庭負擔等等,都是窮人多生孩子的原因。孩子太多,不但拉低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同時也會稀釋父母的愛。 一個孩子是寶貝,多個孩子是累贅,他們一生下來,就面臨物質的匱乏和親情的缺失,成長也不過是對父母老路的悲劇性重復。生而不養,是父母最大的失職。既然選擇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就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佳作示范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匯編 《何以為家》并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劇情片,但影片所呈現的現實和社會都是源自真實的,甚至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何以為家》的拍攝視角很獨特,以兒童而切入點,以半紀錄片的方式講述生活在黎巴嫩貧民窟中少年的生活,其所講的故事很真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都挺好》的升級版。對底層生活的貧苦少年兒童細致入微的觀察、原生家庭生而不養的問題更加突出,這一切都能牽動觀眾的情緒、產生共鳴,貧困、繁衍和兒童是全世界都必須要面對的話題,無論是選材還是提名、獲獎,都說明其具有國際性。 影片中的故事并沒有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是處處透著酸澀,好多地方都讓人難以釋懷,比如贊恩辛辛苦苦攢錢撫養沒有血緣的弟弟,卻被房東趕走,存在家里的錢也無法取出……生活的無奈通過細節為我們一一展開,一個滿目瘡痍的黎巴嫩激發了我們追問原因的欲望,而導演的社會關懷也由此彰顯。 事實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也并非是扁平的,盡管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著如電影一般的慘狀,如果不是通過藝術作品,和平世界里的人又如何能夠懂得他人的苦難?這部電影用孩子的視角,帶領我們看到一個對很多人來說都從未涉足的世界。 貧困和苦難的根源究竟是什么,電影并沒有給出答案,但足夠引人思考。值得欣慰的是,這部電影并沒有完全展現黑暗的絕望,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體現著人性的光芒。不論是電影里表現出的底層人民之間的相互扶持,贊恩對妹妹和沒有血緣的弟弟的照顧,還是他一路上遇到的陌生人給予的善意,都讓人心懷一絲希望。 最長的路也有盡頭,最黑暗的夜晚也會迎接清晨。“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電影的結尾,贊恩笑了,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張印著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雖然這并不意味著一切苦難都按下了停止鍵,但,“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 -對話框回復“晚安”,領取你的晚安日簽- 完 |
|
來自: 昵稱32649950 > 《高考語文寶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