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 李日輝 “有關下腰疼的原因很多,比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椎管狹窄、腰肌勞損等等。但除了這些常見的因素外,還有一種情況也會導致腰疼,只是很多人不太了解,臨床上碰到的機會也較少,那就是——骶髂關節的因素。” 導 讀
骶髂關節的附屬運動:
骶髂關節的穩定機制:
第一板塊:骶髂關節體格檢查 “ 骶髂關節的相關試驗很多,這里主要是通過確定疼痛→疼痛的原因→原因背后因素這一思路進行分享。并且對一些有討論意義的部分進行展示。” 檢查骶髂關節之前要先對患者的腰、髖部進行排查 — — 腰髖部病變可能會導致骶髂關節牽涉痛;腰髖部的活動異常,可能導致過多的應力堆積在骶髂關節,造成繼發性的疼痛。 檢查時注意: ① 疼痛的性質和部位:深層的、單側的鈍痛,神經→放射痛。癥狀表現在臀后部、下腰背、腹股溝、大腿,涉及神經甚至放射至小腿、踝關節。 ② 雙側對比 ③ 應力性試驗注意排除該力學鏈上其它結構的病變 ④ 檢查時最好在硬板床上進行 01 疼痛激發試驗 一般我們評估的時候盡量讓癥狀再現,這種再現不僅僅是疼痛或不適,而是與主訴一致的。
以上試驗單個的信度不高,但如果其中三個表現陽性,則可以高度懷疑骶髂關節的問題。 Gaenslen試驗 健側在下,患者雙手抱膝盡量靠近胸部固定一側骨盆。治療師被動髖后伸,髖部疼痛(+)→ 同側骶髂關節/髖關節/L4神經根病變
骶骨尖加壓試驗/俯臥彈簧試驗 臨床上常用,施力點應該在骶骨尖上,產生骶骨相對于髂骨向前的剪切力,并且這個時候骶骨是做反點頭動作的。 02 初步確定疼痛原因 諸如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致密性骨炎這些疾病發作時,最先影響的部位就是骶髂關節。這些非力學性原因一般通過看病例、影像資料進行篩查,主要還是交給臨床醫生。我們治療師常解決的是力學性原因導致的一些骶髂活動異常問題。 過度活動 or 活動受限? 01 主動直腿抬高試驗 ASLR 主動直腿抬高出現疼痛,治療師壓迫骨盆加強形狀閉合后: 疼痛減輕 → 本來穩定減少(過度活動) 疼痛加重 → 本來穩定過度(活動受限) 02 俯臥屈膝試驗/Nachlas試驗 治療師一手拇指放于髂后上棘,四指放于髂嵴。患者被動屈膝未達120°治療師感受到髂嵴開始前旋(+)→ 股直肌緊張、上腰椎病變、骶髂關節活動度異常
03 Stork Test (區分骶髂關節障礙在左側還是右側) 治療師一拇指置于髂后上棘上,另一拇指置于同側骶骨底部,受試者緩慢抬起右/左腿至髖屈曲90°以上,治療師感知髂后上棘相對于骶骨的運動 該試驗雙側進行,獲得骶髂兩個方向的運動情況共4個結果。如果其中一個相對與其它三個有明顯差異,則骶髂關節活動異常。 注意讓患者扶墻/椅子, 排除平衡的影響。如果患者需要調用更多骨盆帶肌肉維持身體平衡,則會增強外力閉合的影響,這時候活動必定是受限的。 哪個方向受限?
注意檢查時關注的是活動啟動的時間和速度,而不是幅度 Q:如何進一步區分造成骶髂關節控制障礙的 因素在骶髂關節以上還是骶髂關節以下呢? 個人認為可以通過改變功能性試驗進行的體位進行對比排查。譬如對于軀干功能性試驗,如果坐位下表現的骶髂活動受限程度小于下站立位的,則可能是骶髂關節以下影響更大。 03 進一步篩查原因 P1 : 骶髂關節錯位 成年后骶髂關節基本上是不動關節,如果發生錯位會產生非常劇烈的疼痛,步行十分困難。甚至伴有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結合受傷史(外力方向)、觸診、影像學資料(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判斷。
![]() 注意施力方向,譬如對于骶骨被動后伸內旋試驗 — — 這時候髂骨做相對的前屈外旋動作,所以施予髂骨的力是前屈、外旋方向。 臨床上這些錯位試驗比較少用,一般以觸診、或者其它間接的試驗為主。 P2 : 韌帶問題
![]() Squish Test 仰臥位,雙手雙側髂前上棘和髂脊上,45°往下用力推(冠狀面)→出現疼痛則骶髂后韌帶問題 ![]() 骶髂搖擺試驗 仰臥位→ 屈髖屈膝,髖完全內收,膝關節朝著對側肩關節為正確(條件:髖膝正常)→ 通過屈曲內收獲得骶髂關節滾動效果→ 觸及骶結節韌帶部位有無明顯疼痛。此試驗大大增加髖和骶髂的應力,應該小心。 韌帶相關試驗一般是通過對韌帶造成牽拉力,從而激惹出癥狀。施力角度取決于其相關解剖結構位置。 P3 : 肌肉問題 主要看是否存在肌肉痙攣/緊張/攣縮/短縮、以及肌肉無力的情況。 肌肉的問題比較好確定,可以通過觀察步態、姿勢,或者在靜態/功能性活動下觸診等等,需要進一步確定可以做檢查試驗。
![]() 仰臥起坐試驗 仰臥位,腿伸直,雙側內踝水平→坐起后雙側下肢近端移動不相等(+)→骨盆旋轉/扭曲(腰部疾病/腰肌痙攣) 注意如果患者在自身長期的肌肉不平衡狀況下已經發生了一些代償變化,其它軟組織或者結構性的改變是能夠維持其正常的下肢長度,故沒有陽性的表現,即假陰性。 ![]() 功能性腘繩肌長度 一手髂后上棘一手骶骨→坐位→單側伸膝→若髂后上棘往后旋/腰椎前屈→腘繩肌問題 這個也是肌肉被動不足的表現,通過骨盆后傾甚至伴有腰椎前傾來減少腘繩肌被牽拉的程度。 P4: 神經問題 神經的問題較易確定,一般會出現明顯的放射痛。我們要注意的是該神經病變對相關肌肉的影響,進而對關節病變的影響。當然,神經問題也可能是病變的結果,與關節的錯位、肌肉緊張等變化有關系。
![]() Goldthwait Test 五指放于L2-S1棘突間隙,輔助患者進行直腿抬高→ 如棘突未動疼痛產生則骶髂問題、棘突已動腰部問題、坐骨神經分布則神經系統問題 第二板塊:常見治療手法 非手術治療(物理治療) 主要針對原發病因(錯位/神經肌肉控制/韌帶等)進行 ◆如果神經損傷是主要/原發問題,可介入神經松動術。 ◆脊椎骨盆肌肉穩定性訓練對于改善骶髂關節疼痛非常重要。注意需要糾正肌肉不平衡問題。 ◆可穿著骨盆綁帶/腰圍,改善薦髂關節穩定度。 ◆貼扎法:針對過度活動/活動受限,有效改善疼痛問題。 ![]() ◆手法整復矯正骶髂關節錯位畸形。但由于骶髂關節活動度小,直接力臂短,難以產生有效的復位力矩。臨床上將下肢作為間接力臂傳導有效的復位力,延長了力臂,增強了復位力矩(髖關節的鎖定是保證力有效傳導的關鍵)。例如:
手法:治療師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后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 2.后錯位(骶骨向后上錯位)— — 俯臥足跟壓臀法 手法:治療師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