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甲 鄧中甲教授認為,以中藥治療疑難雜病時,應該重點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突出中藥藥對在中藥方劑的重要作用;每一藥對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相藥物配伍。腫瘤形成的病因病機復雜,氣血痰瘀阻滯是根本因素,因此臨床上辨證論治得當,用藥精當,效果一定較好。鄧中甲教授在腫瘤病臨床上常用白芥子配浙貝、三棱配莪術、海蛤殼配瓦楞子、夏枯草配連翹、海藻配昆布等藥對,主要就是針對造成腫瘤之氣血痰瘀之阻滯進行配伍論治。 鄧中甲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方劑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余年,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特點,探索治療疑難雜病,應用藥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尤其對以傳統中醫辨證論治方法治療腫瘤病具有獨到見解。 治療腫瘤的藥對 1、白芥子配浙貝 白芥子辛、溫,歸肺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效,主要用于治療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等。 《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浙貝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氣止咳、散結消腫之功,主要用于治療風熱或痰熱咳嗽;肺癰吐膿;瘰疬癭瘤;瘡癰腫毒。 《本草正義》:“象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結。” 《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 《別錄》:“止煩、熱、渴、出汗,皆泄降除熱……即孳乳之乳,指產難也。貝母滑降,且能散結,故催生而治產難。 鄧教授認為,癌毒一旦留結,阻礙經絡氣機運行,津液不能正常輸布,郁而化熱,熱灼津液,煎熬為痰,痰無處不到,流竄到各處結成無名腫物。此時治標當以白芥子溫肺豁痰,浙貝清熱化痰,溫寒并調,辛開苦降,相得不偏,使氣機疏暢,痰濕得解,從而化痰軟堅、逐瘀散結以消其局部腫塊。 臨證常用量為白芥子10~15g,浙貝10~15g。 2、三棱配莪術 三棱辛、苦,平,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主要用于治療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等。 王好古云:“三棱,破血中之氣,肝經血分藥也。” 《本草綱目》:“三棱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 莪術辛、苦,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之效,主要用于治療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等。 《藥品化義》:“莪術味辛性烈,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去積聚癖塊,經閉血瘀,撲損疼痛。與三棱功用頗同,亦勿過服。” 鄧教授認為,瘀血是腫瘤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且血瘀常伴有氣滯,日久有形之血不得暢行,凝結于內,瘀而不化,則為結塊。三棱化血之力較強,莪術理氣之力較強,二藥皆辛,微溫,為化瘀血之要藥,相互配伍,各取所長,從而破血逐瘀,活血消癥,以消包塊。 臨證常用量為三棱10~15g,莪術10~15g。 3、海蛤殼配瓦楞子 海蛤殼咸,平,歸心、腎經,具有清熱利水,化痰軟堅之效,主要用于、熱痰喘嗽、水腫、淋病、癭、瘤、積聚、血結胸痛、血痢、痔瘡、崩漏、帶下等。 《本草綱目》:“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傷寒反汗,搐搦,中風癱瘓。”瓦楞子甘咸、平,歸肝、脾、胃經,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之效,主要用于頑痰積結、黏稠難咯,癭瘤,瘰疬,癥瘕痞塊,胃痛泛酸。 《醫林纂要》:“去一切痰積血積,氣塊,破癥瘕,攻瘰疬。” 鄧教授認為,患有腫瘤的病人,無論是虛證、實證,還是虛實夾雜證,都不同程度兼有陰虛火旺的表現。如五心煩熱、少寐,咽干潮熱、舌質紅或紅絳,脈細數等等,這些都是由于腫瘤的形成,不論是氣郁、熱毒,還是瘀血、痰凝所致,久之均可郁而化火,由于火熱燔灼,使陰分受損。養陰軟堅法正是針對腫瘤的這一病理機制而采用的相應治療措施。 海蛤殼清熱利水,瓦楞子消痰化瘀,二者皆咸、平走腎,均是這一治法的代表藥物,質重味厚,性善下趨,導痰濕從下竅泄,故用治陰虛致郁而化火之腫瘤,甚為相合。 臨證常用量為海蛤殼10~15g,瓦楞子10~15g。 4、夏枯草配連翹 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具有清肝明目;散結解毒之效,主要用于治療目赤羞明、目珠疼痛、頭痛眩暈、耳鳴、瘰疬、癭瘤等。 《本草經》:“主寒熱瘰疬,鼠痿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本草正義》:“消釋堅凝,疏通窒滯。”連翹味苦,性微寒,歸肺、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主要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溫病、熱淋尿閉、癰疽、腫毒、瘰疬、癭瘤、喉痹等。 《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鼠痿,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 《藥性論》:“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 鄧教授認為,憂思郁怒,五志過極則化火,陽勝則熱,熱甚則腐,故出現熱證及分泌惡臭穢濁之膿液,郁熱又能與氣血痰濕搏結,因而造成腫瘤,不易治愈。夏枯草清肝炎、散郁結,現代藥理證實它含有眾多腫瘤活性成分,對腫瘤有良好抑制作用;連翹也有清熱散結之效,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清肝瀉火,消除體內痰濁,宣通氣機,從而化消包塊。 臨證常用量為夏枯草10~15g,連翹10~15g。 5、海藻配昆布 海藻味苦、咸,性寒,歸肺;脾;腎;肝胃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功能之效。主要用于治療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神農本草經》:“主結氣癭瘤是也。”昆布咸,寒,具有消痰軟堅、泄熱利水、止咳平喘、祛脂降壓、散結抗癌之效,主要治療癭瘤、瘰疬、疝氣下墮、咳喘、水腫、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病。 《本草經疏》:“昆布,咸能軟堅,具性潤下,寒能除熱散結,故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東垣云:“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軟堅之功也。” 鄧教授認為,飲食失宜,勞倦過度,情志內傷等,均可降低水液代謝,加速水濕積聚,水聚于內,蓄而成結、癭、瘤等,濕毒泛濫,經久不愈。海藻與昆布均咸、寒,相須為用,軟堅散結效用更強,用于治療瘰瘤、瘰疬、痰核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臨床上除用于治療甲狀腺腫瘤外,亦較多地應用于肺癌和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等。 臨證常用量為海藻10~15g,昆布10~15g。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來源來自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