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布勒東說:情愿住在一間玻璃房子里,沒有任何秘密,對所有目光敞開。這個“玻璃房子”有那么一點出世的味道。有人認為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時,內向觀察和外向觀察就相伴而生,所以神話中總會有原始的人類學和宇宙學并肩而立,也許這也就是入世與出世的最初來源。簡單來說入世是積極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出世是對俗世生活的超脫,兩者都是對人的精神困擾的解決方案。人的困擾本質上源于人性對標準與尺度的依賴,而人之所以執著于正確的標準與尺度則是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或者說是因為時間是一種單向的遞減。關于人生最經典的是那三大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人直接形容為“這三個沒有答案的古老的哲學命題”。但海森堡說過世界是根據我們提問的方式呈現它本身的,而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地星空,和我心中地道德法律。所以對真理的否定只不過是某種自以為高明的虛無的懷疑主義,反之如果認為必然存在一個功利性的完美答案則是短視的表現,因為人生是各種永遠無法重來地選擇地構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宗教、儒家、哲學或者現代市場經濟更像是人類所選擇地四種不同的處世態度。 哲學是另一種方式,它試圖弄懂所有表征之上的原因,追根溯源,建立因果關系,為人類自身的存在打下理論的樁基。從人類出現開始,預測就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氏族時代人類將萬物四季歸納為神的意志,并試圖用觀察到的一些蛛絲馬跡來取悅神。當人學會使用自己的理性后,哲學也跟著誕生了,人試圖運用人自身的能力將世間萬物歸于一個統一的解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哲學采取將一切經驗和具體抽離的方式,將事物高度抽象化。普羅太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數”,柏拉圖認為世界是二元的,洛克認為意識來源于感官經驗,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是被感知,霍布斯認為世界的自然狀態是人人相互為敵的,他們都為人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記。但遺憾的是人世是具體的,過于遠離人世生活的哲學無可避免的成了少數人的游戲,曲高和寡。近代以后形而上學的沒落以及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實踐主義哲學的興起就是明證。 現代市場經濟是隨著工業革命發展起來的,雖然具有市場經濟性質的社會經濟生活古已有之,但市場經濟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生活的面貌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關于人哲學家們曾有過精彩的描述,尼采的 “權力意志”,黑格爾的“尋求他人的承認”,帕拉圖的靈魂三分說,霍布斯的人的自然狀態說等等,這些學說都認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是人性中一種非理性的激情,也正是它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戰爭、征服、爭斗等諸多災難。而現代市場經濟給了人性中這種無理激情一個不會帶來災難的目標——錢,于是現代人的所有煩惱、幸福、苦難、歡樂統統都被歸結為“錢”的作用,“錢”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是康德所說的“準則”的最高體現,縱觀人類歷史還從未有過哪一個社會共有價值標志像市場經濟的“錢”一樣為這么多人所接受。“錢”與人類的動物性高度契合,迎合了人追逐私利的天性,更有甚之西方社會還用“天賦人權”四個字給“錢”加持了自由、崇高、權利和神圣的印記,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將人的欲望歸納為“錢”從而完成了對人類的統一。但是人并不是動物,人有動物所沒有的理性,人類的強大更多取決于文化而不是像動物那樣受制于基因。所以即使為人的自利本性披上華麗的外衣,放縱的結果是人類對自身強大能力的濫用。不管是人類社會組織的原子化,還是全球氣候變暖,其背后都有著人類逐利天性的根源。 儒家是一種理想主義式的入世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一套社會行為規范和精神追求。自古以來儒學大家都是行動主義者,他們嘔心瀝血投身社會,改造社會,教化世人。儒家外尚禮教、內崇德性,力圖通過禮的規范、德的教化來建立一個“親親”“尊尊”的各安天命的大同世界。但儒家的理想主義缺陷在于忽視了人的動物性的固執,將人的動物性與社會性決然對立,其結果使儒家思想成了皇帝的新裝。把人變成了兩面人,思想與行為的分裂成了所有人都必須深諳的游戲規則,成了驗證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準。尼采曾深入研究這種中國人格,在他看來康德強調的理性自律不過是中國儒家的翻版,他認為康德思想最終帶來的是像中國人一樣的循規蹈矩、口是心非、惟命是從,是閹割了人自身超人品質的奴才,所以他稱康德為“哥尼斯堡的中國人”。 我以為,人不可避免都在塵世之中,又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出世的念頭,但作為為人的準則兩者并無絕對的高低之分,連康德都承認自己曾經對世人的輕蔑是一種短視。宗教表明人為了內心安寧寧愿放棄自由,哲學表明人的理性始終有著探究與反思的動力,現代市場經濟則代表人的動物性的強大,而儒家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主義實踐。就人類社會而言,如果社會規范是面子,人性需要是里子,那么任何成功的人類社會組織形式都應該是兩者的平衡。過份強調人性是一種叢林主義,過份強調面子則是“烏托邦”,只有兩者合二為一,人類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
|
來自: 昵稱BbprGMTQ > 《撰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