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庵與魯庵印泥 文/楊繼光 上海市靜安區文史館原館長 國寶魯庵印泥制作傳習所原執行所長 2008年6月,國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上海靜安區“魯庵印泥制作技藝”項目榮登其列。張魯庵先生被正式界定為魯庵印泥的創始人,由他研制的魯庵印泥因為制作精良,深受書畫篆刻名家的喜愛,傳承有序,具有明顯的海派文化藝術的特征,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自此,淡出人間四十余年的張魯庵三字和他創始的印泥,再度被今天的人們了解,重新展現了他的魅力。 ◎ 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所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一 祖籍浙江慈溪馬徑,1901年6月16日出生于杭州的張魯庵,原名錫誠,號魯庵,又號四明山人。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張家開設在杭州市中心的張同泰國藥號,經過家族幾代人的經營,為當時杭州六大國藥鋪之一。優越的生活環境為張魯庵涉足古璽印、歷代名家印章以及印譜收藏領域,創造了條件。但20世紀20年代的杭州與上海相比,經濟、文化、商業等都要遜色得多。當時,上海無論工業、商業還是金融、文化,都是國際性大城市,物流匯聚,人才云集,就收藏來講,四馬路的古董店和書店鱗次櫛比,相當繁榮,來自全國各地的古董商攜帶著自己的“寶貝”到上海來跑“碼頭”,期望賣個好價錢,而更多物質和機會,讓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篆刻家、收藏家、文化名人也紛紛來到上海。杭州的好幾個朋友相繼遷居上海,也觸動了張魯庵到上海發展的念頭,另外,他的寧波同鄉——已在上海書畫、篆刻、收藏界頗具影響力的趙叔孺,也是他想來滬拜師學藝的一個原因。1926年,風華正茂的張魯庵帶著家人遷居上海。商業上,在地產大王哈同位于繁華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產業慈淑大廈內開設了張同泰藥號益元參店分號,專門經營名貴的滋補藥材,開張不久,就在上海打響品牌。生活上,他帶著家眷居住在位于新加坡路(今余姚路)的一幢小樓里,底層會客、用餐,二樓作書房和工作室用,三樓為收藏室和臥室,這樣的分布正是老上海富裕人家的生活格局。夫人葉寶琴很會打理家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張魯庵先生除穿中式服裝外,更多的是穿西裝,皮鞋也擦得锃亮,打扮得整整齊齊,往往手執“斯的克”,可謂風度翩翩。他的英語非常流利,當時很風行“派克”筆,魯庵先生也時常佩戴鋼筆,在記事寫信時使用。今觀復旦大學圖書館珍藏善本《魯庵詩稿》,在主體使用毛筆書寫的稿本中,多有鋼筆修改、增補的字跡,無論毛筆、鋼筆,用筆皆十分嫻熟,可見魯庵先生行事中西合璧的風格。 來到上海,張魯庵的視野一下子開闊了,各類藝術品豐富多彩,為他的收藏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也為他藝術的拓展開啟了一條康莊大道。尤其是來滬的當年,他帶著自己所刻的印章拜訪篆刻大師趙叔孺。趙叔孺精通金石書畫和鑒賞,當時在上海藝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當他看到年輕有為的張魯庵,很是欣賞,指導他一邊深入學習歷朝篆刻名家的篆刻作品,一邊繼續收集收藏名家印譜。第二年,趙叔孺收張魯庵為及門弟子,指授研習秦、漢、宋、元印,在老師的影響之下,魯庵逐漸鐘情于皖派鄧石如的篆刻藝術。在摹刻散見于各種印譜中鄧印的同時,也殫精竭慮收藏鄧氏篆刻作品,有些作品是以重金購得。有了這些精品,張魯庵很想經過鈐拓,輯為印譜,廣泛弘揚。由于他印章的收集十分投入,時有“印癡”之譽。 二 張魯庵是鈐拓高手,但在拓鄧石如的印時,感到沒有精致的印泥不行,因為鄧石如的篆刻線條婀娜剛健,法度高超,非上佳的印泥不能傳達其篆刻作品的精氣神。于是,他四處收集各種品牌的印泥,但都不理想。由于長期來經營藥號,張魯庵對藥材的原料十分熟悉,而印泥的組成材料,大多是藥材,收集起來比較方便,因此,張魯庵自己決定制作印泥。   ◎張魯庵生前使用的朱砂◎張魯庵生前使用過的實物 ◎國寶魯庵印泥 沈鵬 題 他在市場里找到了曾作為貢品的“漳州魏麗華齋八寶印泥”,高價買下。“八寶印泥”名揚天下,從制作成功到成為進貢皇宮,還有極其神秘的色彩。據說“八寶”由非常珍貴的材料組成,為了探個究竟,他把買來的24兩“八寶印泥”分8兩出來自用,其余的16兩印泥分成4份,一份分析油分,一份分析顏料,一份分析艾絨成分,一份分析加工成分。張魯庵斥巨資添置進口的化學、物理研究設備的同時,還特地邀請留洋歸來的復旦大學化學和物理專家陳靈生、余雪揚教授,對漳州“八寶印泥”的成分進行分析,并通過數據對照的方法,逐一與史籍中印泥制作的方法進行對比,從而得出科學的數據,糾正了長期來對“八寶印泥”配方的誤傳。在當時,“八寶印泥”是珍貴的品牌,其配方也一直不為人知,具有神秘性。以致人們望文生義,誤認為“八寶印泥”是由珍珠、瑪瑙、琥珀、珊瑚、紅寶石、金箔、銀箔、朱砂制成的。經過科學分析和反復驗證,得出的結論是“八寶印泥”中根本沒有傳說中的“八寶”成分,而對“八寶印泥”的宣傳和傳說,是一種商業操作,其真實成分就是朱砂、調和油和艾絨等。 有了這個驗證結果,張魯庵先生對朱砂的研制,調和油的選擇,艾絨的選定,做了原料質量標準、最佳搭配比例、制作技藝和有關輔料合理添加的反復實驗與研究。自1930年到1948年期間,張魯庵做了不下100次試驗,據說耗資高達兩萬銀圓。 張魯庵對比較成功的53個印泥制作配方及制作工藝做了詳細記錄,并創制成三個品種: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在制作這些印泥時,都有嚴格規范的操作流程和參數,這在中國印泥制作史上是前所未聞的。魯庵印泥的制作特點是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的工藝流程,制作的技術性和工藝性極高。魯庵先生在總結魯庵印泥制作工藝時指出:“油須加工熬煮;顏料以朱磲為主,朱砂約為二三成,故能捆而薄,且有鮮麗光澤,藥料僅冰片已足;艾絨則非漳州不可,其纖維之長,非他處所能及。”可見魯庵先生制作印泥對用材和工藝是極其嚴謹的。朱砂是制作魯庵印泥主要配料之一,是中藥的常用藥材,化學名為硫化汞。朱砂的粉末,呈紅色,色澤最為艷麗,而且有經久不褪、不溶于水、遮蓋力強等優點。魯庵先生選用的朱砂,一種是產于四川、云南的鏡面砂,另一種是產于湖南辰州的箭鏃砂,這在魯庵先生的藥號里能找到,從而保證了原料質量。朱砂浸在水中,浮在上面一層的紅色,就是朱膘。朱膘色淺而細膩,色澤艷麗,不易褪色,同樣是制作魯庵印泥的重要材料。研究使用蓖麻油是創制魯庵印泥的重要環節。張魯庵先生選擇蓖麻油,主要是因為蓖麻油精制后能達到無色透明的狀態,有利于印泥純凈,蓋的印文即使滲油也不會泛色。在制作蓖麻油時,魯庵先生利用自己樓上小曬臺的空間,用一個個搪瓷盤盛放蓖麻油,然后蓋上玻璃,在太陽下曬,蓖麻油內的水分通過水蒸氣結在玻璃板上,經常要擦掉,這樣的一盤蓖麻油要曬三年的大伏天,水分揮發,雜質沉淀,油變得稠厚、清純,倒入玻璃瓶中待用,密封得好,放上百年也不會變質。在研制蓖麻油的過程中,魯庵先生也嘗試運用了物理制油法和化學制油法,但通常還是使用這種自然制油的辦法。 艾絨是制作魯庵印泥的重要材料之一。艾絨是用菊科植物艾草的干葉制作的,使用艾絨,可以使油朱附吸在上面,柔如面團,不易板結。魯庵印泥使用的通常是漳州艾,纖維長度要求在一寸左右。艾絨的精制有很規范的操作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把艾草的纖維輕輕撕開揉搓、曬干,使柔軟如棉的纖維呈線條形淡黃色,放置在密封的玻璃器皿中待用。 以上三種制作魯庵印泥關鍵材料的產地、制作方法、分量等工藝都有明確的要求。有了三種關鍵的材料,魯庵先生設計了印泥調制的程序,這個工藝過程中,朱砂、蓖麻油和艾絨的比例、先后、溫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印泥的質量。在調制階段,張魯庵先生二樓會變成很安靜的工作室,他會有條不紊地開展調制的一道道工序,并隨手記下工作的心得,如室溫要求:魯庵先生經過長期觀察后定在25℃左右。首先,把朱料、蓖麻油稱準分均,朱料、蓖麻油和艾絨的比例是朱料100、蓖麻油30、艾絨40。先把朱料倒入瓷缽中,魯庵先生選用的瓷缽是德國進口的,他經對比后認為,這種瓷缽質地細,硬度高,不會在研磨中產生雜質(實物由張魯庵夫人贈予符驥良,現陳列于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傳習所);加油約四分之一,用竹箸將朱料和蓖麻油調和,然后用瓷杵緩緩研磨,朱料和油漸漸混合,如干的面團狀;接著把四分之三的蓖麻油全部倒入,繼續研磨,使朱油完全融合,變成奶油狀。此時可以把稱量好的艾絨,用小弓輕輕彈松后,一絲絲地加入油朱之中,并用瓷杵輕輕上下搗打,讓艾絨充分吸收油朱。搗打印泥需要耐心,搗打的次數越多越好,泥質會漸漸細膩柔糯,色澤艷麗。調制好的印泥仍然放在缽中,用蓋子密封靜置一周以上,讓朱、油、艾三者更好地混融,要使用時,再移至印泥缸中。這種由張魯庵創制成功的“魯庵印泥”具有色澤鮮艷、歷久不變、印色遮蓋力強的優點,一印連鈐數十紙,依然字字清晰,更不會出現油浮朱沉的現象,印泥富有彈性,艾絨綿長細密不腐爛,不會硬化,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三 張魯庵創制成功自己的印泥之后,就分送給同道好友,大家使用后都贊不絕口。篆刻家陳巨來最喜愛魯庵先生做的印泥,將其作為自己的專用印泥,為此,特地篆刻了一方“魯庵印泥”印章送給張魯庵先生,以表達對張魯庵創制印泥的敬佩。自此,“魯庵印泥”成了一個品牌,不僅讓篆刻家愛不釋手,書畫大家吳湖帆、張大千、豐子愷等對魯庵印泥亦情有獨鐘,愿意用自己的作品與張魯庵交換印泥。一時間,藝林同好以能獲得一缸“魯庵印泥”為平生樂事。“魯庵印泥”創制于上海,成為海派文化的一個特色,并且在印泥界獨樹一幟。當時全國制作印泥的高手有“南張北徐”的雅稱,北是北京的徐正庵先生,南就是上海的張魯庵。 “魯庵印泥”研制成功,張魯庵先生開始鈐拓收藏名家的印章,輯成印譜,并于1942年和1945年先后輯拓了《魯庵仿完白山人印譜》二冊本,還輯拓《魯庵藏秦漢古銅印》《秦漢小私印》等十余種印譜,實現了制作最好的印泥、輯拓印譜、弘揚篆刻藝術的愿望。魯庵先生是一個信守諾言、充滿愛心的藝術家,他生前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一生收集珍藏的印章、印譜悉數捐給國家,同樣,他把研究40余年的印泥配方和制作技藝傳授給了高式熊、符驥良二位先生。如今,在眾多專家與印泥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魯庵印泥”這一國家級的制作技藝,再度展現出它特有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