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經》中有:“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而母親在家庭教育,傳承家風上又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母愛之情,是天下最純最真的情感。古往今來,贊美母愛的詩詞不計其數,如李商隱的“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蔣士銓的“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都很感人至深。但是,要說到母愛的詩,我們最先想到的還是那首《游子吟》。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曾受到蘇軾的高度評價:“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就是說孟郊是從心肝肺腑寫出的。正是因為情感源于詩人的心靈深處,才引起了代代人的共鳴,成了中國人形容母愛,表達母愛最經典的詩句。 孟郊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這固然是說他們的詩風,但也適合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孟郊家境貧寒,半生潦倒,一輩子不得志。才華橫溢,卻又屢試不中,連韓愈都為他不平。唐代進士考試要去東都洛陽,或者西京長安,快則幾個月,慢則一年,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孟郊幼年喪父,中年喪妻,他的這份開銷都靠著母親支撐。 “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這是孟郊的詩,說自己借了個車來搬家,卻發現家具“比車還少”,可見潦倒到何種地步。 但就是這種家庭條件,孟郊的母親卻支持兒子參加科考;這也難怪孟郊在四十六歲考中進士時的欣喜若狂。 《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對自己十年寒窗的回報,更是對含辛茹苦的老母的回報。別笑話孟郊不淡定,這多年的艱辛,這背后的不易,別人體會不到。 考中后,孟郊僅被授予一個溧陽縣尉的職務,就是縣官手下的屬官,縱然官小薪水少,也總算有收入了。可是孟郊卻又不好好上班,每天跑到縣城郊外看景寫詩。縣太爺很生氣,就找了個臨時工頂替他,隨之也分走了他一半的工資。 本來薪水就不高,又被劃走一半,但孟郊還是把老母接到溧陽,孝敬余年。 最尋常的“線”和“衣”,把“慈母”與“游子”緊緊連在了一起,那“密密縫”的不只是針腳,更是深深的疼愛。孤燈之下,飽經滄桑的母親密密縫制的身影讓孟郊感動,讓后世感動。母親縫的是牽掛,是深情。 母親是“意恐遲遲歸”,她希望兒子早回來,又不希望兒子早回來,她希望的是兒子衣錦還鄉。 孟郊還有一首獻給母親的詩——《游子》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游子吟》是從孩子的角度寫母愛,而這首《游子》是從母親的角度寫母愛。萱草就是忘憂草。倚門看堂前的萱草花,想著行走天涯的孩子------道盡天下母親對孩子綿綿愛意,也道盡天下兒女對母親的感恩濃情。 1993年,香港評選最受歡迎的十首古詩,這首《游子吟》榮登榜首。可以說,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結。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母親節,祝天下母親快樂!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