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理想 中國中醫科學院 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圓(丸),最早見于北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說起六味地黃丸的創制,還有一段故事嘞! 錢乙是北宋時期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從事兒科40余年,其學生閻季忠把他的理論和經驗加以整理,編成了《小兒藥證直訣》,這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兒科專著。 但讓他在現代聞名的還得說是六味地黃丸,而這味藥最初卻是治小兒病的! ![]() 【小兒科聞名山東】 錢乙最初是以小兒科在山東聞名。宋元豐年間,宋神宗趙頊姊妹——長公主的女兒有病,召令錢乙來為她診治,很有療效。長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錢乙翰林醫學的官職,特例賜給他赤色絲帛的六品官服。 后來,錢乙一直為皇子看病,醫技高超的他從不把治好病的功勞通通攬在自己身上,充分肯定其他醫生的作用,十分謙恭,神宗皇帝很是滿意,便提拔他任太醫丞,賜給紫衣金魚袋。 從此,皇親國戚、貴族之家以及下層官吏、百姓人家,誰有個頭疼發熱、拉肚泄瀉的,都愿意請錢乙來治療疾病,錢乙的府上門庭若市,就沒有閑暇的日子。那些有名望的醫家,與錢乙談論醫道,問難錢乙,沒有人能夠難倒他。 【六味地黃丸是這么來的】 錢乙任職后,經常有太醫署的人來拜訪,向他“討教”。 有一天,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略帶嘲諷地問他:“錢太醫,張仲景醫書中所載的八味丸,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藥,制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于暴熱而流鼻血,您以為如何?” 這位大夫聽了,恍然大悟,連聲道:“原來如此!錢太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令人佩服!”閻孝忠趕緊把老師的話記載下來,后來又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地黃丸”流傳了下來。 直到今天,六味地黃丸仍廣泛運用于臨床,成為眾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藥。 “地黃丸”來自《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去掉了其中的肉桂、附子,名曰“地黃丸”,成為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到了明代,醫學家龔廷賢、薛己等對腎陰尤為重視,凡腎陰虛者,常常應用地黃丸。 明·薛己承用其方,在他所著的《正體類要》中,將地黃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黃丸”之名流傳于世。 六味地黃丸與“三補”“三瀉” 本方為補陰代表方。以滋陰補血的熟地黃為主藥,又以斂陰滋水的山萸肉加強熟地的補性,更以益氣補脾的山藥為助,配合而成“三補”。 由于肝腎不足,常有虛火上炎,故以澤瀉瀉腎火,丹皮瀉肝火,茯苓滲脾濕,配合而成“三瀉”。 這樣本方就把補虛與祛邪結合起來,補中帶瀉,寓補于瀉,以瀉助補,三補與三瀉,相反而相成,共奏補陰之效。 編輯 |曼曼 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志微信訂閱號“螞蟻中醫” 如需轉載| 須獲授權|并注明出處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