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在解放戰爭中最具有實力的部隊非東野莫屬,不僅僅人數超過120萬,是四大野戰軍中最多的;同時武器裝備以及起到的戰略作用,由守轉攻的價值,也超過了其他三個野戰軍。不過有一樣,東野卻不是第一名,那就是在內戰中的總殲敵人數。我軍殲敵最多的一個野戰軍,反而是人數最少的中原野戰軍。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看看戰績。東野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消滅和俘虜了180余萬國軍正規部隊(以上不含土匪等武裝),而殲敵最多的中野則消滅了高達230余萬正規軍。中野在殲敵數上是其他三支野戰部隊難以企及的。這和中野的作戰經歷有關,中野在1947年之前面對的國軍主力較多,是敵人力量較為集中的區域,在去大別山以前中野的戰斗力也不弱,當時還沒有丟失大量重炮武器。而在49年戰事明顯對我軍有利之后,中野開始過江進行對敵人殘部的追剿,這對于增加殲敵戰績有很大影響。因為49年的國軍軍心渙散,尤其江南各部無力也無心與我軍一戰。
比如二野追剿到四川之時,四川當地遍布軍閥,割據多年。比如劉文輝、潘文華、鄧錫侯等人,他們本就是長期受國軍中央軍打壓的地方部隊,實力不強,而我軍還長期聯系這些地方國軍將領,力爭促成他們的起義。在四川有近90萬國軍起義,也就是說兵不血刃,二野就接收和改編了這批曾經的敵人。當然,這些沒有抵抗的部隊,并不是自動放下武器的,二野若不打到門上,軍閥們也不會投降,這些殲敵數字算在二野身上也是沒有問題的。
東野的殲敵數不是第一,但不妨礙其作戰實力及威懾作用最強的地位。因為具體消滅敵人的數字,是和作戰任務及時間因素有關系的。東野面對過的最強敵人是48年遼沈時的東北國軍主力,以廖耀湘12兵團為首。而東北因為地理因素一直不是國軍囤積兵力最多的區域,甚至西北地區的國軍胡宗南部,外加馬家軍等雜牌軍,其數量上都是高于東北的,但質量不如東北國軍。當然也是因為如此,48年東野才能夠憑借100萬人對55萬人的兵力優勢,掃平東北國軍主力。
東野打的多是攻堅戰,出于分工不同,東野沒打殲敵數最多的淮海一戰,而即使在過江之后,東野面對的也是國軍地方勢力中最強的桂系白崇禧部,敵人包括著名的7軍和48軍,戰斗打得很艱難。比如湖南青樹坪之戰,東野損失接近1萬兵力,可見敵人的實力也很強,即使在國軍兵敗成定局的49年,江南的桂系也沒有放棄,雖然桂系不過20萬兵力,但戰力強悍,最后東野費勁波折才解放了廣西。包括最后進攻海南島,也是東野承擔了攻堅任務,敵人面對東野投降的人也沒有面對中野時多,因此東野的殲敵數受到較大影響。由此可見東野雖然殲敵數量不是最高的,但是含金量很高,對于勝利的貢獻其實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