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偏愛”老人和小孩
疝氣是什么? 簡單來說,疝氣就是腹股溝區的腹壁形成了缺損,腹腔內的組織,如腸管、網膜等通過腹壁缺損鼓了出來,形成一個凸起的小包塊。這個包塊在平躺或是按壓時會消失,有些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酸、脹、疼痛等,但有些患者并無疼痛感。 打個形象點的比喻,就是一個足球,外皮有一塊破損,內膽從破口處鼓起一個包,這個鼓包就是我們所講的疝氣。 疝氣“偏愛”老人和小孩 大多數疝氣都是腹股溝疝,男性的患病率遠高女性,達到15:1的比例;老人與嬰兒是疝氣的重點“照顧”對象,60歲以上患病率可高達11.6‰ 疝氣的特征除有腹腔腫塊脫出外,還表現為下腹墜脹、腹痛等。其多發于小兒和老人,中醫認為其成因復雜,一般與幼兒發育不全、老人體弱氣虛、寒濕侵襲等有關,但根本原因離不開氣血不暢。用艾灸調理疝氣,多取任脈、足厥陰肝經以及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 取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大敦、原穴太沖、絡穴蠡溝,以疏肝理氣。其中大敦穴為常用腧穴,也是調理疝氣的特效穴,《玉龍歌》曰:“七般疝氣取大敦”,《勝玉歌》曰:“灸罷大敦除疝氣。” 請注意!雖說艾灸能調理疝氣,但也要視個人體質、具體情況而言,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患者連續艾灸3天后癥狀仍無改善,應該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預防疝氣多抬腿 上文提到大多數人的疝氣都是腹股溝疝,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加強腹肌鍛煉,增加肌肉力量,來預防疝氣的發生。 一個很簡單的抬腿動作,堅持練習,就能起到增強腹部肌肉力量的作用。 全身平躺在床上,雙手平放在軀體兩側,兩腿并攏,兩腳繃直,上抬90度后再緩緩放回床上(注意盡量稍微懸空),然后再抬腿,反復做30次左右。老年人剛開始練習時,可適當做幾個進行嘗試,然后再逐漸增加數量。 還有,大便時不要過分用力,也是預防疝氣的關鍵。因為老年人腹壁薄弱,若再患有便秘,排便用力,加大腹壓,很容易形成疝。 預防和改善便秘,可常灸四大穴——上巨虛、足三里、天樞穴、支溝穴,以疏通腑氣、調理腸胃,從而促進排便。 ![]() ![]() ![]() ![]() 另外,許多人認為,疝氣不痛不癢,因此不需要太過在意,調理也無須急于一時,等到疼起來再去處理就好了。 事實上,我們中醫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就像衣服破了洞不去修補,破洞肯定會越來越大,危險性也會越高。 小兒疝氣可能隨著生長發育腹壁肌肉強壯以后而消失,而成年人的疝氣幾乎沒有自行愈合的可能。隨著時間延長,癥狀只會越來越重,可能發生腸管嵌頓于缺損處,導致腸梗阻、腸缺血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還是要及早重視。 對于女性疝氣患者來說,最好在懷孕前就把疝氣給“解決”掉。因為孕婦在妊娠期間,腹壁膨脹,壓力增加,會導致疝氣急劇增大,且順產時增加的腹壓也會對腹壁造成沖擊。早點告別疝氣,懷孕產子時就會少一分隱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