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駱儼 林孺總兵墓志銘(林孺) 賜進士第、榮祿大夫、鎮守云南楚、姚、蒙、景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同知、加三級、姻侄駱儼頓首拜撰; 卿進士、文林郎、知湖廣房縣事、姻弟王璋頓拜書并篆額。
公諱孺,字世德,一字孝若,世居安溪來蘇里;公生里之鳳山,故以為號。曾祖諱守約,祖諱興派,父諱長,皆以公貴,累贈榮祿大夫,如其官。曾祖妣楊氏,祖妣陳氏,妣吳氏,并累贈一品夫人。 公少失怙恃,服屬亦盡,遭亂崎嶇山海間。康熙三年始入仕。七年移楚。 十三年,隨師討吳逆有功,領水軍前鋒入洞庭湖,血戰十七次,岳州平。 以海氛未靖,自楚調閩,復海壇、金、廈等島 二十二年,克澎湖三十六嶼。招撫臺灣,功在首先。 公形貌魁梧,仁而好禮,寬大莊和,表里澄澈。屢立戰功,其在洞庭、澎湖尤著。 澎湖已平,將軍施公(施瑯)籌臺灣之策未定,公適入,施公曰:‘臺灣之事試為我盡之。’公曰:‘臺敵大創之后,眾心惶惑,盡歸其傷殘俘馘,使知圣天子之命將軍也無必殺之仁,因而撫焉,可成事矣。’施公從之,臺灣旋就撫。 每疑難,施公一以付公。 為善后計,(施瑯)留公于臺灣師一年乃歸。所至,去后人皆思之。 前后敘功,累授至左都督,予敕傳襲世職,拜他喇布勒哈番,仍記余功二次,軍功記錄二次,遷臺灣鎮游擊。 當事者朝夕文章論薦。上亦稔知其將帥材也,例任臺灣者三年即擢內陸。公秩滿,上以重地,再留三年。 升粵督標參將,奉召見,蒙優獎。旋奉特簡。 補湖廣寶慶副將,著馳驛速赴。 不數日,升授貴州安籠鎮總兵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冬召見,賜鞍馬,諭薦舉賢能,皆擢用。 鎮黔十載,任使以誠。常消患于未萌,苗猓懷服。公去黔歲余,安籠境內,洞苗相攻,當事失策,黔人于是益思公也。 (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冬,以老病乞休。既拜疏,有旨調福建海壇鎮總兵官,疏入,上以情詞懇切,予原官致仕。 公之欲乞休也。知舊勸止,公皆謝之。夫孰能于品望方隆之時,而有泉石之思,公真可以風當時而師后世者矣。 家居五載,以疾終來蘇里第正寢,春秋七十二。遺疏至,上震悼,命議恤典,仍以承襲世職男天育宿衛殿廷。 公生崇禎已卯()五月初四辰時,卒今康熙庚寅()十一月十四日申時。乙未十二月二十二日申時,葬來蘇里美山之陽鋪坪原,座子向午兼壬丙。 配洪氏,封一品夫人。 子男六,天賜、成琮、天育、天麟、天慶、天懿;女一,適庠混生陳邦彥; 孫男五,源、潯、潤、澄、滉,繩繩未艾;孫女六 天賜等以狀請余志,而請颙伯?王君書。王君女許配天懿。余婿天慶也。余又嘗與公同事閩海、黔中,誼不可辭。 銘曰:‘維公懋績,在楚與閩,秉鉞黔右,鴻庇我人,進退有節,伊古純臣。侯山之陽,妥公之里,大昭明,肄于孫子。’ 襄事孤子天賜、成琮、天育、天麟、天慶、天懿同泣血稽顙。 期服孫源、潯、潤、澄、滉同稽首勒石 晉水興殖堂刻。” 泉州人名錄(林:三卷) http://qzhnet./qzh178.htm 林孺(1639~1710年),字世德,號風山,生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安溪來蘇里(今湖頭竹山)人。早歲失父母,也無服內堂親。時值明清易代,地方不靖。他彷徨山海之間,備歷艱辛。 林孺狀貌魁梧,膂力過人,豪邁精干有大志,弱冠即習知兵法,被承恩伯周全彬募為部屬。清康熙三年(1664),任千總職,初駐延平,康熙七年(1668),移駐湖廣。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反,林孺隨大軍進討,攻克岳州七里山,立下戰功。由于他熟悉水戰,奉令帶領水軍前鋒進攻洞庭湖。當時吳三桂在水面密布木樁,牢牢系住巨艦。他督率小快艇,點燃烈火,冒煙直進,燒毀敵艦,血戰17次,克復岳州。后奉調回福建。 二十二年,林孺隨靖海侯施瑯進軍臺灣,攻克海壇、金門、廈門等島,又拿下澎湖36個島嶼。這時,主帥施瑯對收撫臺灣的策略,尚未制定,值林孺入見,向他征詢意見。林孺說:“臺敵大敗之后,人心惶惑,我方可把俘虜中的傷殘者全部放回,讓他們知道我皇上命將軍出征,要實行不殺之仁,以此招撫,大事可成啦!”施瑯欣然采用,臺灣果然很快歸順。林孺遷臺灣鎮游擊,此后施瑯留他在駐-中辦理善后工作一年。當時在臺當官的,滿三年即調內陸,他秩滿時,圣祖以該地重要,再予留任3年,擢升粵省督標參將。不久,他被召見,升湖廣寶慶協副將,數月后,升貴州安籠總兵官。四十年冬,他被召見,諭薦賢舉能,所舉皆被擢用。 四十四年,林孺以老病請退休,上疏前已有調補福建海壇總兵官的命令,疏至,準原官致仕。林孺以前后戰功議敘,累授至左都督、榮祿大夫,給拜他喇布勒哈番,敕世襲。家居五載,因病逝世。賜祭葬,由三男林天育承襲世職。 林孺(1639—1710年),字世德,一字孝若,號鳳山,明末清初·安溪縣來蘇里人(今湖頭竹山);崇禎十二年已卯(1639年)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