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春芍藥花開,胭脂點紅湖光山色
在中國,芍藥的栽培歷史悠久,長達4900年之多,是我國栽培最早的一種花卉。芍藥,花大色艷,嫵媚多姿,弱如楊柳扶風,柔如少女無骨。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可見,自古以來,國人對芍藥的喜愛,那是情有獨鐘。
春末夏初,春花凋零,殘紅飛落。在園林的一片郁郁蔥蔥中,芍藥含苞待放,驅趕著暮春的落寞。芍藥花的綻放,令寂寞的花園又重新燃起春的瑩然生機,繁花似錦,一片姹紫嫣紅。芍藥是百花園綻放在殿春時節的壓軸花卉。
芍藥,色、香、韻三者俱佳,為無數歷代騷人墨客所傾倒。歷史上流傳著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歌賦,蘇軾曾有詩云:“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常言道;“誰能笑到最后,誰就笑得最好。”芍藥是笑到春天最后的一枝春花,以絕色之美留著了春天的絢麗。芍藥,是春的序曲,是春的延續,她為春天勾畫出最為靚麗的圖畫。
在北京景山公園的芍藥園里,栽植著來自各地的芍藥品種,名目繁多,花型各異。有的高聳如樓,有的豐滿如冠,有的碩大如球,有的深陷如碗,有的扁平如盤......;紅的燦爛如火,粉的絢麗如霞,白的晶瑩如雪......,阿娜多姿,五彩繽紛,淡香如芍,柔美如玉。

景山腳下栽植的白芍藥“胭脂點紅”,最是惹人喜愛。單說稱謂,就極富有詩情畫意。此品種的芍藥,花冠碩大,花朵重瓣,花色潔白,晶瑩如玉,純凈如雪。猩紅色的點點色斑,無序地潑灑在純潔無暇的花瓣上,胭脂淚一般,星星點點,點點滴滴。仿佛是一條條金魚“鶴頂紅”,遨游于無垠的松花江水;又像是一只只仙鶴“丹頂鶴”,暢游在浩瀚的烏蘇里江。“胭脂點紅”之美:淡雅、清麗、冷峻、別致,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思和聯想,令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
與“胭脂點紅”合植的“湖光山色”芍藥,風姿卓越,花色絢麗,柔美晶瑩,花盤碩大。一個個粉紅色的托盤高高擎起,猶如支撐著一座座起伏的山巒,連綿的群山在陽光照耀下,泛起一道道金燦燦的霞光,玄妙無比,美輪美奐。芍藥園里,這一紅一白的巧妙搭配,宛如帥哥伴嬌娘,尤為風趣與和諧。
據古老的文化傳統,情人別離,常以芍藥花相贈,以示惜別之情,故而芍藥又名為“將離草”。自古以來,芍藥就作為愛情之花,表達著世世代代有情人的結情之約和依依別情。芍藥,記載著無數對有情人的美好向往,寄托著人世間最為真摯的情誼。
突然,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春緩緩而至,又悄然逝去,來去太匆匆,恰似彈指一揮間。驀然回首,春已被淹沒在密林深處。在春的最后,芍藥燃起生命之火,竭盡全力,迸發出絢麗的火花,染點江山,令今朝更好看。
殿春時節,景山腳下芍藥花開,卓越的風情可與牡丹同日而語。佇立花園,極目遠望,一片花海,“胭脂點紅”了“湖光山色”。春末夏初,景山風景,依舊如詩、如畫、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