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中華放射學雜志》2017年第6期 快速破壞性髖關節病(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RDHD)是排除可以引起髖關節破壞的明確因素,原因不明的一類引起髖關節快速進行性破壞的髖關節疾病。我們近期在臨床中診斷2例,對其特征及鑒別診斷分析如下。 2例患者均無明顯誘因出現髖關節疼痛,行走時疼痛加重,休息后緩解。近2個月內疼痛進行性加重,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拄雙拐行走。曾按股骨頭缺血壞死伴創傷性關節炎給予口服藥物治療,療效不明顯。均行X線、CT、MRI檢查。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RF)陰性,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血常規、血生化、肝功能、腎功能、血凝四項無異常,抽吸髖關節液行細菌培養陰性。均行一側髖關節置換術,術后3個月隨訪,疼痛逐漸緩解,關節功能恢復比較滿意。 例1男,45歲。體檢雙髖關節活動受限,雙下肢'4'字征陽性,雙膝、雙踝活動可,雙下肢皮膚感覺正常。2015年5月21日,在當地醫院行雙髖MR(GE Optima MR360 1.5 T)常規成像(圖1)和腰椎間盤CT(GE Light Speed VCT)檢查(圖2)。MR FSEIR序列(TR 4 069 ms、TE 45 ms、TI 145 ms)顯示雙髖關節間隙明顯變窄,關節面不規則,股骨頭及髖臼骨質部分缺損并出現骨髓水腫信號。腰椎間盤CT側位重建顯示,腰椎椎體順列差,椎體邊緣骨贅形成,腰2~3椎間隙狹窄,呈腰椎退變表現。7個月后骨盆正位X線平片復查,顯示髖關節間隙較MRI掃描時進一步變窄,髖關節相對緣骨質碎裂、吸收,髖關節進一步破壞,左側因髖臼緣骨量丟失明顯致股骨頭向外上方半脫位(圖3)。2016年2月24日采用西門子DR、64排CT平掃、Verio 3.0 T MRI常規成像,雙髖關節DR片和CT平掃示雙髖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和髖臼骨質吸收破壞伴邊緣骨質增生及骨贅形成(圖4,圖5);左髖關節半脫位。SE序列T1WI(TR 600 ms、TE 20 ms)雙髖關節間隙變窄,左髖關節半脫位,髖臼和股骨頭骨質破壞,骨髓水腫,股骨頭及髖臼邊緣骨贅形成,雙髖關節少量積液(圖6)。因左髖關節病變嚴重行關節置換(圖7)。術中見股骨頭變扁、塌陷,關節軟骨部分剝脫,滑膜增厚。病理檢查示股骨頭髓腔內纖維細胞增生,脂肪空泡增多,為骨髓腔退變表現(圖8)。 例2男,66歲。體檢跛行步態,左側腹股溝韌帶中點壓痛,大粗隆叩痛,左髖'4'字試驗陽性,左側屈髖40°疼痛,左下肢較對側短約3 cm,左下肢屈髖肌力4級。2015年12月17日X線片示左髖關節間隙窄,左股骨頭稍變扁,骨質密度不均勻,股骨頭及髖臼邊緣變尖(圖9)。5個月后采用西門子DR、64排CT平掃、Verio 3.0 T MR常規成像檢查。左髖DR片和CT平掃示左側股骨頭及髖臼明顯骨質吸收破壞,左側股骨頭失去正常形態,周圍軟組織腫脹(圖10,圖11)。左髖關節MR常規成像,STIR(TR 4 000 ms、TE 43 ms)序列示左股骨頭及髖臼骨質吸收破壞,股骨頭部分骨質殘存,左髖關節腫脹,未見明顯積液。T1WI(TR 600 ms TE 20 ms)序列示左股骨頭及髖臼骨質吸收破壞,失去正常形態,左髖關節腫脹(圖12,圖13)。術中見股骨頭塌陷、變形,表面軟骨粗糙。病理檢查示左側股骨頭骨小梁間脂肪細胞壞死,可見軟骨下陷和軟骨下裂隙(圖14)。 RDHD最早由Forestier于1957年描述,國內童培建等[1]、劉道兵等[2]、唐競等[3]進行過報道。本組2例為中、老年男性。例1雙側發病,病程9個月出現雙側股骨頭骨量大量丟失,左側股骨頭半脫位,病情進展迅速,疼痛劇烈,拄雙拐行走,嚴重影響生活。例2單側發病,5個月后左側股骨頭及髖臼明顯骨質吸收破壞,股骨頭變形,患者疼痛劇烈。在排除其他病變基礎上符合RDHD。 國外報道RDHD好發于60~70歲女性,單側發病占80%~90%[4]。本病與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病理改變相同[5],最早出現關節軟骨退變,然后軟骨下骨吸收破壞,一般髖關節外1/3最早受累。病理可見滑膜增厚,關節內可見游離壞死骨組織及剝脫的軟骨,類似普通骨關節炎表現。國內病例中男性患者并不少見,與國外報道不一致。 該病早期,患者出現髖關節持續性疼痛時平片一般無明顯異常,實驗室及其他檢查常為陰性。因此,早期診斷較難,易誤診為滑膜炎或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但治療效果不明顯。而且癥狀出現幾個月內,股骨頭出現明顯骨質吸收破壞,股骨頭變形、塌陷,但缺少新骨形成和骨質增生,骨贅形成不顯著[6],可以出現髖關節半脫位。MRI特征包括關節積液(100%),股骨頭、頸(100%)和(或)髖臼(83%)骨髓水腫,股骨頭變扁(92%)和關節面下囊性變(83%)[7]。例1患者臨床及影像表現符合該病,但發病年齡、部位少見。文獻報道的患者髖臼及股骨頭外緣出現骨質增生、骨贅少見。而該患者44歲時,腰椎退變、雙髖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骨贅形成,此患者退變較同齡人早,可能與遺傳有關。 鑒別診斷:(1)股骨頭壞死:一般有使用激素、酗酒、外傷等較為明確的病史,且多為中青年患者,病理進程一般相對緩慢,早期僅影響股骨頭,對髖臼影響不顯著。早期MR顯示雙線征,中晚期X線片股骨頭內有囊變、硬化帶、塌陷,繼發骨關節炎。借此可鑒別。(2)衰竭骨折:衰竭骨折常見因素為骨質疏松、放射治療、激素治療、肥胖、糖尿病、腎病綜合征和骨軟化等,是正常外力作用于異常骨骼所致。好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女性,多為雙側發病,X線平片顯示骨盆骨質疏松。早期MRI可顯示股骨頭軟骨下微小骨折,SE序列T1WI線樣低信號,T2WI和STIR高信號,常伴骨髓水腫。應力持續存在可繼而導致股骨頭關節面塌陷,髖臼和股骨頭快速破壞。 綜合文獻所述,RDHD診斷標準為:(1)病程發展迅速,疼痛劇烈,嚴重影響髖關節的活動功能。(2)影像顯示進行性髖關節破壞,早期髖關節間隙變窄,1年內關節間隙變窄大于2 mm,而后股骨頭及髖臼明顯骨質吸收、破壞,股骨頭及髖臼骨量進行性快速大量丟失。(3)排除其他病因明確的病變,如股骨頭缺血壞死、骨性關節炎、髖部感染性關節炎、其他炎性關節病、神經性關節炎、衰竭骨折和羥基磷灰石沉積相關的破壞性關節病。 利益沖突 利益沖突 本研究過程和結果均未受到相關設備、材料、藥品企業的影響 參考文獻(略) (收稿日期:2016-09-04) (本文編輯:高宏)
|
|
來自: zskyteacher > 《骨肌運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