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周口店“北京人”到燕國,從薊城到幽州城,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從明清時期的北京到民國時期的北平,古都北京有著怎樣的輝煌歷史?在北京的歷史舞臺上,漢族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族人分別扮演著怎樣的歷史角色? 永定河畔的“東湖林人” 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代表性的文化遺址是門頭溝區清水河畔的“東胡林人”墓葬。清水河是永定河的支流,相對于永定河流經高高的山峽而言,清水河沿岸是一條較寬的河谷,被稱為“齋堂川”,齋堂鎮東胡林村就位于清水河北岸一片低矮的黃土臺地上。1966年,在東胡林村西側發現了一座古人類墓遺址。這是一座三人合葬墓,包括兩名成年男子和一名年約16歲的少女,他們被命名為“東胡林人”。據測定,“東胡林人”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左右,相當于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他們的體質形態已與現代人基本一致。從合葬情況看,家庭組織有可能已經出現了。 “東胡林人”的文化遺物主要是裝飾品,在少女遺骨的頸部周圍,發現有多枚已穿過孔的蜒螺殼,大小均勻,顯然是少女佩戴的一副項鏈。另外,在少女腕部周圍,還發現7枚用牛肋骨截斷磨制而成的骨管,長短接近,相間排列,這應該是戴在少女手腕上的一副骨鐲。少女身上的這些飾物,不僅起著美化和裝飾作用,還應該是當時尊重女性的一種表現,而以女性為中心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特征。 這些比較精美的裝飾品的出土,說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較大提高,“東胡林人”已不需要整天為維持生命而奔波,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制作這些裝飾品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這時的人類離開山洞來到河谷黃土臺地居住,勞動生活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密切相關。 2003年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東胡林人”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10月19日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人類骨骼化石,高約160厘米。 除了這具保存完好的人骨外,還挖掘出包括石器、玉石、陶器、殘存人骨、動物骨骼等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和多處“東胡林人”燒火的火塘遺跡。根據初步推斷,在約1萬年前,這里可能是“東胡林人”的季節性營地,但不一定是他們長期居住的地方。 “東胡林人”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填補了自“山頂洞人”以來北京地區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段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平谷盆地的上宅文化 由于更新世初期的地質構造運動,北京山區的邊緣地帶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前斷陷盆地,位于北京東北的平谷盆地就是其中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遺址 上宅遺址位于平谷盆地東部韓莊鄉上宅村西北的一塊臺地上,北靠燕山,南臨泃河。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分布在一條天然沖溝里,共分為八層,下面四層構成了上宅文化的主體。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十分豐富,包括石器、陶器共3000多件,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藝術品三大類。 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多數是打制或磨制石器,有斧、鑿、鏟、磨棒、磨盤、砧石、石球、石鏃、網墜等。細石器有柳葉形石刀、復合刃器等,但數量很少。從這些工具的用途分析,當時上宅居民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兼有狩獵和捕魚。 生活用具則多為陶器,可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器形主要有罐、碗、缽、杯、勺等,用于炊煮食物或放置物品。這些器物外表多數有紋飾,有抹壓條紋、壓“之”字紋、葉脈紋、篦點紋等20多種。陶器用泥片貼筑法和泥條盤筑法制成,由于在露天燒制,火候難以把握,造成器物表面顏色不勻,以紅褐色為主。 上宅文化遺址器物 裝飾藝術品有石質品和陶質品,包括石龜形飾件、石猴形飾件、石鴞形飾件、陶豬頭、陶羊頭、空心響球等。這些物品可以說件件精美生動,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表明上宅居民的技藝和創造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另外,在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件陶質鳥首形鏤孔器,該器物圓形平頂,前出一鳥喙,鳥喙兩側各有一眼,下部逐漸變粗呈圓筒形,開有四道豎長條鏤孔,頂部和下部有羽狀交叉畫線紋飾。有專家推測其功能是用于圖騰崇拜或祭祀。 據測定,上宅遺址距今6000~70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在此之前,北京地區缺少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這個空白,并為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同時,從出土器物的形制、紋飾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與東北的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近之處,又有差別。因此,有學者認為,上宅文化是處于中原與北方兩大原始文化之間接觸帶上的一種地方文化。它的發現表明,在距今7000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顯現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開始出現不同文化的融合。 |
|